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本網原創(chuàng)
記者手記:在三江源,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謝青玉
發(fā)布時間:2025-10-12 14:25:38
編輯:謝青玉

從三江源歸來,采訪小組每一遍翻看素材,心中都涌起一陣感動。此行之前,“守護中華水塔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或許只是一句耳熟能詳?shù)臉苏Z,但在他們的故事里,我觸摸到了這句話最具體、最滾燙、最動人的脈搏。

索布查葉冰川下,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如同隱匿在冰谷間的水源,默默無聞,滴滴匯聚,奔流不息。一本本厚厚的巡護日志,每一座叫得出名字的山峰,都是關于“守護”的見證。采訪間隙,巴洪加羅的兒子給我看了他畫的“雪豹下山”的素描畫,男孩靦腆地說,希望以后能畫出更多動物讓更多人了解他的家鄉(xiāng)。隊員們說他們的守護就是為了給孩子們留下干凈的河流,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山谷間,父子相視的那一刻,便完成了一次關于“守護”無聲卻深刻的傳承。

在瑪多,我問卓瑪,“一戶一崗”制度的實行為你帶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她說是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巡護自己的家園,掙著一筆工資,無形中也積累了實用技能,讓我感覺自己和家鄉(xiāng)的關系更緊密了。“一戶一崗”制度像是一道橋梁,將牧民對“家”的守護與對生態(tài)的責任連接了起來,他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代言人。

透過央忠的取景框,我看到了另一種“看見”,不是充滿危機的窺探,是“鄰居”的探望。這種“看見”,讓守護從責任變成了情誼。每一張影像都訴說著這片大地上生命與生命之間共生的和諧。

十年,不是終點,而是序章。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同高原上的風,吹過冰川、草甸與峽谷,邀請更多人加入進來共同譜寫守護“中華水塔”的動人篇章。


推薦閱讀
吳曉軍在西寧市調研
省政府召開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 羅東川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關于新聞大數(shù)據(jù)服務項目的詢價公告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西寧市:聚焦重點領域 持續(xù)提升城市"無廢指數(shù)"
青海海北州:投資2.2億元推進和美鄉(xiāng)村建設
24H熱點
【海西高質量發(fā)展主題調研采訪活動】青海都蘭...
舞劇《唐卡》以沉浸式演出推動文旅融合新發(fā)展
【海西高質量發(fā)展主題調研采訪活動】世界海拔最高...
【海西高質量發(fā)展主題調研采訪活動】中車德令哈打...
青海省商務領域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培訓班在西寧舉辦
第七屆河湟養(yǎng)生膏方薈在青海西寧啟動
【接續(xù)奮進的中國】非凡十年 我們這樣守護中華水塔
記者手記:在三江源,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青海攝影師斬獲國際自然攝影大賽冠軍
【海西高質量發(fā)展主題調研采訪活動】青海海西州200...
熱點圖片
【文化中國行】青海西寧市湟中區(qū):“邀月醉高原”文化節(jié)吸引八方客
【文化中國行】青海...
“95后”李延紅:破窗救危 千里送貨——“西寧新韻 時代華章”走近道德模范系列報道之四
“95后”李延紅:破...
2025年蘭西城市群鍋莊舞邀請賽開賽
2025年蘭西城市群鍋...
【文化中國行】駝鈴回蕩憶往昔 紅色產業(yè)譜新篇
【文化中國行】駝鈴...
@熱用戶 “黃河暖流”提前送達
@熱用戶 “黃河暖流...
積蓄人才力量 共謀鄉(xiāng)村發(fā)展 ——青海高素質農民培訓綜述
積蓄人才力量 共謀鄉(xiāng)...
青海攝影師斬獲國際自然攝影大賽冠軍
青海攝影師斬獲國際...
【家住黃河源】“為保護黃河出一份力!”
【家住黃河源】“為...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記者手記:在三江源,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青海新聞網
2025-10-12 14:2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記者手記:在三江源,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青海新聞網
2025-10-12 02:2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記者手記:在三江源,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2025-10-12 02:25:38
  • 來源:青海新聞網

從三江源歸來,采訪小組每一遍翻看素材,心中都涌起一陣感動。此行之前,“守護中華水塔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或許只是一句耳熟能詳?shù)臉苏Z,但在他們的故事里,我觸摸到了這句話最具體、最滾燙、最動人的脈搏。

索布查葉冰川下,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如同隱匿在冰谷間的水源,默默無聞,滴滴匯聚,奔流不息。一本本厚厚的巡護日志,每一座叫得出名字的山峰,都是關于“守護”的見證。采訪間隙,巴洪加羅的兒子給我看了他畫的“雪豹下山”的素描畫,男孩靦腆地說,希望以后能畫出更多動物讓更多人了解他的家鄉(xiāng)。隊員們說他們的守護就是為了給孩子們留下干凈的河流,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山谷間,父子相視的那一刻,便完成了一次關于“守護”無聲卻深刻的傳承。

在瑪多,我問卓瑪,“一戶一崗”制度的實行為你帶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她說是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巡護自己的家園,掙著一筆工資,無形中也積累了實用技能,讓我感覺自己和家鄉(xiāng)的關系更緊密了!耙粦粢粛彙敝贫认袷且坏罉蛄海瑢⒛撩駥Α凹摇钡氖刈o與對生態(tài)的責任連接了起來,他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代言人。

透過央忠的取景框,我看到了另一種“看見”,不是充滿危機的窺探,是“鄰居”的探望。這種“看見”,讓守護從責任變成了情誼。每一張影像都訴說著這片大地上生命與生命之間共生的和諧。

十年,不是終點,而是序章。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同高原上的風,吹過冰川、草甸與峽谷,邀請更多人加入進來共同譜寫守護“中華水塔”的動人篇章。


作者 謝青玉
編輯:謝青玉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