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土地走進去,就長在了心里。”第五批援青干部即將離開青海時說的這句話,濃縮和交織著萬千滋味。
采訪中,他們總會花很長時間講述在青海的耕耘。然而臨到尾聲,無不感慨:比起自己留給青海的,反而是這片土地留給他們的烙印,此生難以磨滅。言及此處,他們濕了眼眶。
這烙印,是生理極限與繁重負荷鍛造的意志韌性,但也許不止于此,唯有親歷援青者方能懂得,與青海的相遇,在身體留下痕跡,于意志得到磨礪,而最難忘的,是心靈的彼此照亮。
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生命垂危的牧民將全部信任托付給“曼巴”,用最本真的方式表達感激。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讓醫(yī)者感到無比被需要,職業(yè)信仰愈發(fā)純粹。這種彼此照亮,是醫(yī)術(shù)挽救生命,是患者赤誠的感激點燃仁心之燈。
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上,麻切仁措激動開啟上海音樂學(xué)院錄取通知書。追溯“破繭時刻”,湯聲聲與援青伙伴傾注心血,為女孩一家托起夢想。這份彼此照亮,讓少女不敢奢望的音樂夢點燃湯聲聲的教育心火,也是援青干部湯聲聲的無私投入,播撒下希望的火種,點亮更多牧區(qū)孩子的心光。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援青農(nóng)牧專家周磊的足跡深印四縣百余村社。他進到牛圈傾聽,指尖沾泥,筆記滿載,只為破解“靠天吃飯”的困局。這種彼此照亮,在牧民心底燃起希望,也實現(xiàn)了援青人心中的抱負。
援青,不是單向的給予。對于援青干部,匱乏的環(huán)境卻讓心靈豐盈——那是人際間本真的溫度,是跳動不息的初心,是參與歷史進程激蕩的報國志。這團由高原淬煉的心火,足以煨暖余生征途。
習(xí)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青海時曾深刻指出:“包括教育在內(nèi)的東西部協(xié)作和對口支援取得顯著成效,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帶著習(xí)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盼和黨中央的深切關(guān)懷,2022年7月,第五批援青干部跨越山河,雖力如涓滴,但他們的青春已融入青海。
“那一刻我感覺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在這里,我找到了最寶貴的人生價值”“不是我改變了高原,是高原重塑了我”“我離開了,但‘阿尼瑪卿’組合會一直留在果洛”……
對于援青干部來說,這原本陌生卻用腳步丈量過的每一寸土地,與心靈的肌肉長在了一起,最終沉淀為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在這片蒼茫而純凈的土地上,拓寬的是心靈的疆域,收獲的是心靈的凈土。當問援青動力何在?是晉升的跳板?是履歷的增色?何梅芳在援青感悟中寫道:“援青是一種使命、一種擔(dān)當、一種奉獻,也是一次難得的心靈旅程和人生歷練……是一件備受肯定和充滿幸福的事情。”來援青,的確不同于在內(nèi)地的常規(guī)工作,而那些無法量化的東西,更遠超普通的工作經(jīng)歷。
天地有大愛,接過援青的“接力棒”,新的感動,將在這土地上續(xù)寫。
從浦江之畔、渤海之濱到江河源頭,一個個具體的故事,無聲詮釋著何為“江河同脈,山海情深”。在能長進心里的土地上,心靈的對話、情感的共振、發(fā)展的進步,拼綴出中華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璀璨星河。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