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老百姓打官司不方便,我們設立了以調解矛盾糾紛為主的‘理’法官驛站。顧名思義,就是讓劍拔弩張的當事人,在對簿公堂博弈前,先在家門口的這個驛站,停一停、歇一歇,由法官主持當事人就矛盾糾紛說說自己的理。”10月9日,海東市平安區(qū)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理”法官驛站自設立以來,累計成功調解案件535起,調解成功率達44.9%,大量矛盾在訴前得以化解。
據(jù)了解,平安區(qū)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創(chuàng)新設立“理”法官驛站。驛站采取“一年一集中、家門口辦案”的“候鳥式”工作模式,定期組織法官、速裁團隊、調解員等專業(yè)司法力量走村入戶、進駐社區(qū),為群眾提供調解、咨詢、立案等一站式法治服務,幫助群眾解決婚約財產、鄰里糾紛、物業(yè)服務、小額債務等急難愁盼問題。此外,針對婚約財產糾紛,驛站通過發(fā)放履行指引手冊、清單核對、法理結合釋明、全程協(xié)助履約等方式,破解履行僵局,實現(xiàn)“案結事了”。通過訴前明確履約責任、強化失信警示、引導財產保全等舉措,進入執(zhí)行程序的案件同比減少21%,實現(xiàn)了“標本兼治”。同時,“候鳥式”服務與先行調解機制結合,減少群眾往返法院次數(shù),降低訴訟時間與經濟成本,群眾對立案服務的滿意度提升至84%,投訴率顯著下降,“微笑服務、專業(yè)解答”成為驛站服務標簽。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