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黨旗領航】田埂上的“加油站”——
“田間課堂”激活黨員教育“一池春水”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王煜鵬 張蕊
發(fā)布時間:2025-09-30 09:42:36
編輯:曹茂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以前總覺得黨員教育就是‘坐在會議室里聽報告’,如今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身邊的榜樣講身邊的事,聽著親切、學著實在,干事的勁頭也更足了!”在和平鄉(xiāng)馬場臺村的蔬菜大棚旁,剛參加完種植技術實踐的黨員張延倩笑著說。身后,綠油油的菜苗映襯著她眼中的希望。

  這樣熱氣騰騰的場景,正是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推行“田間課堂”黨員教育模式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湟源縣立足農村黨員分布散、生產忙、集中難等特點,打破傳統(tǒng)教育時空限制,將黨課從“機關大樓”延伸到“鄉(xiāng)村一線”,用“帶露珠”的語言、“沾泥土”的內容、“接地氣”的方式,讓黨員教育聚人氣、有生氣、添力氣,繪出“黨旗在田野上飄揚、黨課在鄉(xiāng)土中生根”的新畫卷。

1湟源縣職業(yè)技術學院黨支部副書記、“高原先鋒師資庫”講師錢俊棟在東峽鄉(xiāng)下脖項村圍繞深入解讀“千萬工程”經驗開展講黨課活動。湟源縣委組織部供圖

  一線問需 把課堂搬到黨員身邊

  “大家看,這蒜苗根白葉綠,植株健壯,說明今年行情差不了!”在日月藏族鄉(xiāng)山根村的蒜苗地里,縣農村經濟經營服務站農技專家趙盾魁拔起一株蒜苗,邊抖泥土邊對圍攏的黨員種植戶講解。從選種育苗講到施肥技巧,從病蟲害防治談到水肥一體化,語言樸實無華,道理卻講得清晰透徹。

  黨員種植戶張發(fā)斌頻頻點頭:“以前靠自己摸索,現在專家到地頭手把手教、面對面講,蒜苗長得好,家門口賣一賣就能賺上零花錢!”

  趙盾魁是湟源縣為“田間課堂”專門組建的師資隊伍一員。針對基層黨課“內容空泛、形式單一、學用脫節(jié)”等問題,縣委組織部牽頭整合資源,打破條塊壁壘,從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中小學校、鄉(xiāng)土專家等多個層面選聘優(yōu)秀講師,構建起“領導干部講政策、技術人才傳技能、黨支部書記分享經驗、先進典型講述事跡”的多元師資體系。

  目前,全縣已有90余名兼職教師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與農民黨員同坐一條板凳、共話一個話題,把最急需的蔬菜制種、蠶豆高產、牦牛繁育等技術送到身邊,更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惠民政策用“鄉(xiāng)音土話”譯出來、講清楚,讓大家在熟悉的“泥土味”里,把黨的“好聲音”真真切切地聽進耳中、融入心里。

2湟源縣田間課堂師資庫講師、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永順(右一)講解現代農業(yè)園區(qū)種植的西瓜品種、種植技術等。

  精準滴灌 讓課程內容直擊心坎

  陣地建在一線是基礎,內容精準對味才是關鍵。“田間課堂”拒絕“一講了之”,力求“一呼百應”。湟源縣建立“黨員點單、組織接單、講師上菜”的閉環(huán)機制:每次送課后,講師團都會將黨員提出的技術難題、政策疑問、發(fā)展訴求等“問題清單”帶回,由縣委組織部會同縣委黨校共同研判、分類處理,及時調整課程內容與講授方式。

  正是在這種“田間出題—縣里解題—地頭應答”的良性循環(huán)中,一批“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精品課程逐步成熟。截至目前,全縣已開發(fā)涵蓋政治理論、政策法規(guī)、實用技術、基層治理等內容的課程60余門,形成“1套政治理論必修課+N套特色領域選修課”的課程體系。

  在東峽鄉(xiāng)下脖項村,湟源縣職業(yè)技術學院黨支部副書記、“高原先鋒師資庫”講師錢俊棟結合村情,深入解讀“千萬工程”經驗。黨課結束,老黨員楊延福起身稱贊:“這節(jié)課是我點的單!以前總聽說‘千萬工程’,但不清楚具體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怎么能用在我們村。沒想到一點單,縣里這么快就安排了專題講解,既專業(yè)又透徹!”

  為進一步增強學習針對性,縣委組織部聯合各部門開發(fā)出《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案例 建設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豆苗種植及主要栽培技術》等一批特色鮮明、務實管用的“定制課程”。這些課程如同為農村黨員量身打造的“營養(yǎng)套餐”,真正實現了“需要什么就學什么,缺少什么就補什么”,讓黨員教育從“大水漫灌”變成了“精準滴灌”。

3湟源縣專家服務隊專家、田間課堂師資庫講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中級農藝師李忠林(右二)講解胡蘿卜種植技術。

  鏈式教學 促學用轉化落地見效

  有了好課程,更要讓黨員方便學、學得會、用得上。湟源縣積極構建“課堂講授+基地實訓+云端助學”三維教學鏈條,打通黨員教育“最后一公里”。

  清晨,波航鄉(xiāng)上泉爾村的縫紉機聲奏響勞作序曲。這里,正進行著一場別開生面的“田間課堂”現場教學。“我們眼前是泉勝勞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加工采礦樣品袋、帆布包等產品……”在組織員的講解中,學員們走進8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只見縫紉機、鎖邊機排列整齊,工人們正在趕制訂單。

  這個由村黨支部牽頭、采取“黨支部+公司+留守婦女”模式運營的振興車間,已成為全縣黨員學習集體經濟運營的鮮活教材。截至今年6月,該公司累計承接各類訂單總額突破161.7萬元,發(fā)放工資獎金37.35萬元,帶動27名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yè),熟練工日薪最高達270元,村集體還獲得收益分紅5萬元。

  “這一課,真把‘紙上的理論’變成了‘腳下的路徑’!”學員張世元感慨。大家邊走邊看、邊問邊記,從一個個樣品袋、一張張工資單中,真切感受到“小車間”撬動“大集體”的致富密碼。學員馬春花更是興奮不已:“過去我們空有土地和勞力,缺的就是這樣能把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厝ノ揖桶验e置平房改建成手套加工點,復制‘上泉爾經驗’,讓村集體有持續(xù)收益,群眾有穩(wěn)定分紅!”思路一變天地寬,現場交流氛圍熱烈,一條通往共同富裕的“造血”之路仿佛在每個人眼前清晰起來。

  除了上泉爾村,小高陵黨性教育基地、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孵化園等教學點串珠成鏈,持續(xù)釋放輻射效應。線下教學熱火朝天的同時,線上學習也蔚然成風。湟源縣依托與南京六合區(qū)委黨校合作的“云端課堂”,通過“1個主課堂+1個調度平臺+9個鄉(xiāng)鎮(zhèn)分課堂”機制,共享優(yōu)質資源,擴大覆蓋、減輕基層負擔。

  從馬場臺村的大棚到上泉爾村的車間,從山根村的蒜苗地到下脖項村的廣場,湟源縣“田間課堂”已超越傳統(tǒng)教學場所,成為融合政策宣講、技術傳授、典型示范、議事交流的黨建陣地。它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是黨員汲取力量的“加油站”,更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助推器”。

  在這里,泥土芬芳與科技光芒交相輝映,政策春風與群眾笑聲相互激蕩。湟源縣用一堂堂行走的黨課、一次次心貼心的交流,激活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提振農村黨員“精氣神”,將教育成果寫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廣闊大地上,寫在百姓洋溢著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笑臉上。

 。▉碓矗呵嗪H請螅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全省安全生產和秋冬季森林草原防滅火會議召開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四十二號)
"全國十佳新聞工作者"青海推薦人員評選結果公示
西寧市舉行“我們的節(jié)日·中秋”主題示范活動
西寧東川工業(yè)園區(qū)信息化基地建設項目開工
24H熱點
青海啟動實施“智慧教育試點區(qū)(校)”工程
“雙節(jié)”青海高速峰值或達56萬輛
山海情誼結碩果 西寧淬煉“帶不走的醫(yī)療隊”
一場共謀發(fā)展的山海之約——印尼專業(yè)集團黨干部考...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這條穿...
【黨旗領航】田埂上的“加油站”——“田間課堂”...
【家住黃河源】瞧,梧桐村!橋,新通途!
【慶農業(yè)豐收 享美好生活】青;ブh舉辦慶國慶迎...
探訪青海最具影響力車展布展現場
第一屆青海省大中小幼勞動技能展示大賽舉行
熱點圖片
青海啟動實施“智慧教育試點區(qū)(校)”工程
青海啟動實施“智慧...
“雙節(jié)”青海高速峰值或達56萬輛
“雙節(jié)”青海高速峰...
山海情誼結碩果 西寧淬煉“帶不走的醫(yī)療隊”
山海情誼結碩果 西寧...
一場共謀發(fā)展的山海之約——印尼專業(yè)集團黨干部考察團訪青見聞
一場共謀發(fā)展的山海...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這條穿行云端的隧道“重量”幾何?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黨旗領航】田埂上的“加油站”——“田間課堂”激活黨員教育“一池春水”
【黨旗領航】田埂上...
【家住黃河源】瞧,梧桐村!橋,新通途!
【家住黃河源】瞧,...
【慶農業(yè)豐收 享美好生活】青海互助縣舉辦慶國慶迎中秋暨高原冷涼蔬菜推介活動
【慶農業(yè)豐收 享美好...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黨旗領航】田埂上的“加油站”——
“田間課堂”激活黨員教育“一池春水”

青海日報
2025-09-30 09:4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黨旗領航】田埂上的“加油站”——
“田間課堂”激活黨員教育“一池春水”

青海日報
2025-09-30 09:4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黨旗領航】田埂上的“加油站”——
“田間課堂”激活黨員教育“一池春水”

  • 2025-09-30 09:42:36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以前總覺得黨員教育就是‘坐在會議室里聽報告’,如今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身邊的榜樣講身邊的事,聽著親切、學著實在,干事的勁頭也更足了!”在和平鄉(xiāng)馬場臺村的蔬菜大棚旁,剛參加完種植技術實踐的黨員張延倩笑著說。身后,綠油油的菜苗映襯著她眼中的希望。

  這樣熱氣騰騰的場景,正是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推行“田間課堂”黨員教育模式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湟源縣立足農村黨員分布散、生產忙、集中難等特點,打破傳統(tǒng)教育時空限制,將黨課從“機關大樓”延伸到“鄉(xiāng)村一線”,用“帶露珠”的語言、“沾泥土”的內容、“接地氣”的方式,讓黨員教育聚人氣、有生氣、添力氣,繪出“黨旗在田野上飄揚、黨課在鄉(xiāng)土中生根”的新畫卷。

1湟源縣職業(yè)技術學院黨支部副書記、“高原先鋒師資庫”講師錢俊棟在東峽鄉(xiāng)下脖項村圍繞深入解讀“千萬工程”經驗開展講黨課活動。湟源縣委組織部供圖

  一線問需 把課堂搬到黨員身邊

  “大家看,這蒜苗根白葉綠,植株健壯,說明今年行情差不了!”在日月藏族鄉(xiāng)山根村的蒜苗地里,縣農村經濟經營服務站農技專家趙盾魁拔起一株蒜苗,邊抖泥土邊對圍攏的黨員種植戶講解。從選種育苗講到施肥技巧,從病蟲害防治談到水肥一體化,語言樸實無華,道理卻講得清晰透徹。

  黨員種植戶張發(fā)斌頻頻點頭:“以前靠自己摸索,現在專家到地頭手把手教、面對面講,蒜苗長得好,家門口賣一賣就能賺上零花錢!”

  趙盾魁是湟源縣為“田間課堂”專門組建的師資隊伍一員。針對基層黨課“內容空泛、形式單一、學用脫節(jié)”等問題,縣委組織部牽頭整合資源,打破條塊壁壘,從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中小學校、鄉(xiāng)土專家等多個層面選聘優(yōu)秀講師,構建起“領導干部講政策、技術人才傳技能、黨支部書記分享經驗、先進典型講述事跡”的多元師資體系。

  目前,全縣已有90余名兼職教師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與農民黨員同坐一條板凳、共話一個話題,把最急需的蔬菜制種、蠶豆高產、牦牛繁育等技術送到身邊,更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惠民政策用“鄉(xiāng)音土話”譯出來、講清楚,讓大家在熟悉的“泥土味”里,把黨的“好聲音”真真切切地聽進耳中、融入心里。

2湟源縣田間課堂師資庫講師、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永順(右一)講解現代農業(yè)園區(qū)種植的西瓜品種、種植技術等。

  精準滴灌 讓課程內容直擊心坎

  陣地建在一線是基礎,內容精準對味才是關鍵。“田間課堂”拒絕“一講了之”,力求“一呼百應”。湟源縣建立“黨員點單、組織接單、講師上菜”的閉環(huán)機制:每次送課后,講師團都會將黨員提出的技術難題、政策疑問、發(fā)展訴求等“問題清單”帶回,由縣委組織部會同縣委黨校共同研判、分類處理,及時調整課程內容與講授方式。

  正是在這種“田間出題—縣里解題—地頭應答”的良性循環(huán)中,一批“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精品課程逐步成熟。截至目前,全縣已開發(fā)涵蓋政治理論、政策法規(guī)、實用技術、基層治理等內容的課程60余門,形成“1套政治理論必修課+N套特色領域選修課”的課程體系。

  在東峽鄉(xiāng)下脖項村,湟源縣職業(yè)技術學院黨支部副書記、“高原先鋒師資庫”講師錢俊棟結合村情,深入解讀“千萬工程”經驗。黨課結束,老黨員楊延福起身稱贊:“這節(jié)課是我點的單!以前總聽說‘千萬工程’,但不清楚具體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怎么能用在我們村。沒想到一點單,縣里這么快就安排了專題講解,既專業(yè)又透徹!”

  為進一步增強學習針對性,縣委組織部聯合各部門開發(fā)出《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案例 建設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豆苗種植及主要栽培技術》等一批特色鮮明、務實管用的“定制課程”。這些課程如同為農村黨員量身打造的“營養(yǎng)套餐”,真正實現了“需要什么就學什么,缺少什么就補什么”,讓黨員教育從“大水漫灌”變成了“精準滴灌”。

3湟源縣專家服務隊專家、田間課堂師資庫講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中級農藝師李忠林(右二)講解胡蘿卜種植技術。

  鏈式教學 促學用轉化落地見效

  有了好課程,更要讓黨員方便學、學得會、用得上。湟源縣積極構建“課堂講授+基地實訓+云端助學”三維教學鏈條,打通黨員教育“最后一公里”。

  清晨,波航鄉(xiāng)上泉爾村的縫紉機聲奏響勞作序曲。這里,正進行著一場別開生面的“田間課堂”現場教學。“我們眼前是泉勝勞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加工采礦樣品袋、帆布包等產品……”在組織員的講解中,學員們走進8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只見縫紉機、鎖邊機排列整齊,工人們正在趕制訂單。

  這個由村黨支部牽頭、采取“黨支部+公司+留守婦女”模式運營的振興車間,已成為全縣黨員學習集體經濟運營的鮮活教材。截至今年6月,該公司累計承接各類訂單總額突破161.7萬元,發(fā)放工資獎金37.35萬元,帶動27名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yè),熟練工日薪最高達270元,村集體還獲得收益分紅5萬元。

  “這一課,真把‘紙上的理論’變成了‘腳下的路徑’!”學員張世元感慨。大家邊走邊看、邊問邊記,從一個個樣品袋、一張張工資單中,真切感受到“小車間”撬動“大集體”的致富密碼。學員馬春花更是興奮不已:“過去我們空有土地和勞力,缺的就是這樣能把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厝ノ揖桶验e置平房改建成手套加工點,復制‘上泉爾經驗’,讓村集體有持續(xù)收益,群眾有穩(wěn)定分紅!”思路一變天地寬,現場交流氛圍熱烈,一條通往共同富裕的“造血”之路仿佛在每個人眼前清晰起來。

  除了上泉爾村,小高陵黨性教育基地、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孵化園等教學點串珠成鏈,持續(xù)釋放輻射效應。線下教學熱火朝天的同時,線上學習也蔚然成風。湟源縣依托與南京六合區(qū)委黨校合作的“云端課堂”,通過“1個主課堂+1個調度平臺+9個鄉(xiāng)鎮(zhèn)分課堂”機制,共享優(yōu)質資源,擴大覆蓋、減輕基層負擔。

  從馬場臺村的大棚到上泉爾村的車間,從山根村的蒜苗地到下脖項村的廣場,湟源縣“田間課堂”已超越傳統(tǒng)教學場所,成為融合政策宣講、技術傳授、典型示范、議事交流的黨建陣地。它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是黨員汲取力量的“加油站”,更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助推器”。

  在這里,泥土芬芳與科技光芒交相輝映,政策春風與群眾笑聲相互激蕩。湟源縣用一堂堂行走的黨課、一次次心貼心的交流,激活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提振農村黨員“精氣神”,將教育成果寫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廣闊大地上,寫在百姓洋溢著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笑臉上。

 。▉碓矗呵嗪H請螅

作者 王煜鵬 張蕊
編輯:曹茂山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