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圖說青海
土燒饃的麥香密碼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張多鈞 才貢加 潘昊 楊紅霞 張富昭
發(fā)布時間:2025-11-19 08:44:29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清晨的昂拉鄉(xiāng),黃河的水汽在晨光中裊裊升騰,空氣里浮起一縷熟悉的麥香。那不是誰家灶臺飄出的炊煙,而是從黃土深處、從大地胸膛中緩緩醒來的味道——黃南土燒饃饃,就要“出土”了。

揉成面團

  天還未全亮,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xiāng)措加村,更尕卓瑪夫妻已經(jīng)忙活起來。和面、發(fā)酵、揉捏、塑形……每一步都不必細想,那些動作早已長在他們的掌紋里,融進每一次呼吸中,像黃河谷地的風一般自然。

  面坯被埋進高溫的高嶺土中,靜靜等待蘇醒。烈火舔舐,高溫滲透,原本白生生的面坯,漸漸褪去生澀,披上一身金黃。待到“出土”時,更尕卓瑪用打磨機輕磨饃面,泥土與焦皮簌簌落下,露出細密溫潤的紋路——像極了腳下這片被黃河水沖刷了千年的土地。

打磨土饃表面的灰

  這就是“昂拉果饃切”。藏語里,“果饃切”是又圓又大的燒饃,它外酥內(nèi)軟,麥香撲鼻,是這片黃土地才有的獨特滋味。

  黃河谷底小麥的自磨面,取黃河水,用黃泥筑窯的灶臺上加熱高嶺土——每一個步驟,都離不開這片水土的饋贈。在過去那些不富裕的年歲里,先人們就是用這樣質樸的方式,讓面粉在土與火的交織中重獲新生。2018年,這門手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可制作的過程,依然遵循著最古老的法則。

夫妻協(xié)作

  土燒饃的香氣里,能嘗出黃河文化的厚重。它不像江南點心那般精致繁復,卻在簡單的土烤中,激發(fā)出糧食最本真的甜香。一如這黃河谷地的農(nóng)耕文化——不張揚,不喧嘩,只在歲月沉淀中,默默醞釀出獨特的風味。

  當土燒饃獲得吉尼斯紀錄的認證,這門老手藝也迎來了新光。但昂拉人心里清楚:真正的傳承不在那一紙證書,而在每一個從漸涼的高嶺土中捧出、帶著黃河泥土溫度的饃饃里。那麥香,永遠不會散。

將土燒饃包裝

  如今,“昂拉果饃切”這道農(nóng)家美味,成了更尕卓瑪一家致富的“金鑰匙”?恐@門手藝,他們每年能有三十萬元的收入。傳統(tǒng),就這樣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既守住了根,又發(fā)出了鮮嫩的芽。

  (來源:青海日報)

一排排燒制中的土燒饃

面坯壓孔排氣

推薦閱讀
省政府與中國華能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
羅東川與上海市副市長陳宇劍一行座談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青韻新風·文明拾光”短視頻征集評選結果公示
關于2025年青海省期刊重點專欄推薦結果的公示
青海西寧:執(zhí)法力量下沉筑牢基層監(jiān)管防護網(wǎng)
青海西寧發(fā)布新能源電動車充電樁選購提示
24H熱點
青海澤庫縣:打造“澤優(yōu)牧品”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青海:冬日的茶卡鹽湖盡顯獨特魅力
從蹲路口等活到進市場增收——聚焦“東城·共富工坊...
第十五屆全運會馬拉松競走混合接力賽 青海隊孔祥龍...
青海最高氣溫均跌破零攝氏度 18日西寧氣溫將持續(xù)下降
西寧的落葉都去哪兒了
【聚焦十五運會·青海時刻】團隊齊心赴下一個四年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夸抑小皟(yōu)品”借電商銷往全國各地
【黨旗領航】新時代文明實踐潤澤丹麻沃土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diào)研行】“三駕...
熱點圖片
青海澤庫縣:打造“澤優(yōu)牧品”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青海澤庫縣:打造“...
青海:冬日的茶卡鹽湖盡顯獨特魅力
青海:冬日的茶卡鹽...
從蹲路口等活到進市場增收——聚焦“東城·共富工坊”系列報道之二
從蹲路口等活到進市...
第十五屆全運會馬拉松競走混合接力賽 青海隊孔祥龍齊吉卓瑪組合創(chuàng)造賽季最好成績
第十五屆全運會馬拉...
青海最高氣溫均跌破零攝氏度 18日西寧氣溫將持續(xù)下降
青海最高氣溫均跌破...
西寧的落葉都去哪兒了
西寧的落葉都去哪兒了
【聚焦十五運會·青海時刻】團隊齊心赴下一個四年
【聚焦十五運會·青海...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夸抑小皟(yōu)品”借電商銷往全國各地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土燒饃的麥香密碼

青海日報
2025-11-19 08: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土燒饃的麥香密碼

青海日報
2025-11-19 08: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土燒饃的麥香密碼

  • 2025-11-19 08:44:29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清晨的昂拉鄉(xiāng),黃河的水汽在晨光中裊裊升騰,空氣里浮起一縷熟悉的麥香。那不是誰家灶臺飄出的炊煙,而是從黃土深處、從大地胸膛中緩緩醒來的味道——黃南土燒饃饃,就要“出土”了。

揉成面團

  天還未全亮,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xiāng)措加村,更尕卓瑪夫妻已經(jīng)忙活起來。和面、發(fā)酵、揉捏、塑形……每一步都不必細想,那些動作早已長在他們的掌紋里,融進每一次呼吸中,像黃河谷地的風一般自然。

  面坯被埋進高溫的高嶺土中,靜靜等待蘇醒。烈火舔舐,高溫滲透,原本白生生的面坯,漸漸褪去生澀,披上一身金黃。待到“出土”時,更尕卓瑪用打磨機輕磨饃面,泥土與焦皮簌簌落下,露出細密溫潤的紋路——像極了腳下這片被黃河水沖刷了千年的土地。

打磨土饃表面的灰

  這就是“昂拉果饃切”。藏語里,“果饃切”是又圓又大的燒饃,它外酥內(nèi)軟,麥香撲鼻,是這片黃土地才有的獨特滋味。

  黃河谷底小麥的自磨面,取黃河水,用黃泥筑窯的灶臺上加熱高嶺土——每一個步驟,都離不開這片水土的饋贈。在過去那些不富裕的年歲里,先人們就是用這樣質樸的方式,讓面粉在土與火的交織中重獲新生。2018年,這門手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可制作的過程,依然遵循著最古老的法則。

夫妻協(xié)作

  土燒饃的香氣里,能嘗出黃河文化的厚重。它不像江南點心那般精致繁復,卻在簡單的土烤中,激發(fā)出糧食最本真的甜香。一如這黃河谷地的農(nóng)耕文化——不張揚,不喧嘩,只在歲月沉淀中,默默醞釀出獨特的風味。

  當土燒饃獲得吉尼斯紀錄的認證,這門老手藝也迎來了新光。但昂拉人心里清楚:真正的傳承不在那一紙證書,而在每一個從漸涼的高嶺土中捧出、帶著黃河泥土溫度的饃饃里。那麥香,永遠不會散。

將土燒饃包裝

  如今,“昂拉果饃切”這道農(nóng)家美味,成了更尕卓瑪一家致富的“金鑰匙”。靠著這門手藝,他們每年能有三十萬元的收入。傳統(tǒng),就這樣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既守住了根,又發(fā)出了鮮嫩的芽。

  (來源:青海日報)

一排排燒制中的土燒饃

面坯壓孔排氣

作者 張多鈞 才貢加 潘昊 楊紅霞 張富昭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