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文化旅游
【文化中國行】匠心傳承,光影里的河湟記憶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牛玉嬌
發(fā)布時間:2025-11-16 07:53:57
編輯:孔令磊

周富剛展示栩栩如生的皮影。記者 牛玉嬌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一束光影、三尺戲臺,觀眾端坐幕布前,幕布后鑼鼓聲聲,傳出悠揚戲曲,打擊樂合著二胡、三弦,奏出河湟人耐聽的曲調(diào),獸皮雕刻而成的影人出現(xiàn)在幕布上,瞬間,祥和的鄉(xiāng)村氛圍洋溢開來——這就是河湟皮影戲。

  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zhèn)雙格達村,皮影戲流傳已久。這里有一支“搶救”后發(fā)展壯大的皮影戲劇團——化隆縣扎巴鎮(zhèn)天籟皮影藝術團,從最初的5個老藝人,發(fā)展為如今的16人劇團,上到80歲,下到20歲,這些民間藝人不僅將祖祖輩輩流傳的戲本傳唱至今,更讓這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煥發(fā)出新活力。

  聽著天籟皮影藝術團團長周富剛的回憶,那些珍藏已久的古老皮影和它背后百轉(zhuǎn)千回的故事浮現(xiàn)眼前。

栩栩如生的皮影。記者 牛玉嬌 攝

  “這些皮影有的上百年,有的幾十年,都是寶貝。”這位扎巴皮影戲的第三代傳承人,拿出珍藏的大箱子,在細心分類的夾子中搭配出武將楊六郎、身穿黃袍的皇帝、英姿颯爽的穆桂英,還有幾只老虎、幾匹馬。

  陽光下,這些透亮、色彩斑斕的皮影栩栩如生,周富剛隨性拿起竹竿邊操作邊輕聲唱起來……

  周富剛從小就愛好樂器,學校里學得一知半解加上自己的潛心研究,他學會了二胡、竹笛等樂器,在一位叔叔的引薦下,他于1993年高中畢業(yè)后正式參與皮影戲演出。

  “當時還只是伴奏,2014年才正式開始接觸‘把式’。”周富剛說的“把式”,就是幕布后面操縱皮影角色兼任說唱的人。

  “以前,村上有幾位老藝人,但有的上年紀,有的搬遷走,像我這樣新加入的傳承人很少,懂樂器的還有一些,把式就很少了,就因為這樣,村上的皮影戲有20多年的斷檔期。”

  2013年,在化隆縣文化館的組織下,周富剛和幾位藝人在村里老藝人的指導下參加了幾次培訓。可是,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那些真正有扎巴韻味的皮影戲也隨之消逝。

  在沒有錄音的年代,周富剛和團隊人員只能四處求教,聽的學的也都是西寧湟中、大通地區(qū)的口音和語調(diào)。演出中,不少老人提出他們的皮影戲“不正宗”。

  “真的想放棄,學起來太繁瑣太難,四處奔波,家都顧不上。”

  周富剛想過放棄,可是一位大通的老師點醒了他——“那位老師說,你要是鉆進來了,就好好鉆,要唱就好好唱,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來不容易。”

  直到今天,周富剛從伴奏變?yōu)閯F少有的“把式”,才讓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了下來。

  “武將有武將的走法,婦女有婦女的動作,你的一舉一動展現(xiàn)在幕布上就是這些角色的性格和氣質(zhì)。”周富剛手持竹竿,輕輕擺動,講述影人動作的微妙變化。

  如果“把式”的唱腔是肉、表演是骨,那影人則是皮影戲的魂。雕刻藝人用刻刀苦心孤詣,雕刻出了河湟皮影的靈魂。

  周富剛拿出一個皮影牛,據(jù)說是這些皮影中年歲最久的。因為時間較長,皮影色彩有些脫落,但精妙的雕刻痕跡依然清晰可見。尤其是那些彎曲的弧度中顯示出牛筋骨的強壯,牛鞍上鏤空的花紋,和大小一致、染色均勻的梅花圖案,足見手藝人細膩流暢的刀工。

  “你看這個皮影牛板板正正,犄角的彎曲度,還有脖子上大小相同的鈴鐺,整齊精巧,一般人絕對刻畫不了。”周富剛說,現(xiàn)在劇團只有一位老藝人金文錄掌握這種雕刻技藝,有不少人學藝,但總學不了老人那種傳神的手法。

  皮影制作需先將牛皮等獸皮浸泡,經(jīng)去毛、打磨、晾曬后,再參照壁畫、戲曲臉譜、民間繪畫等素材繪制圖案,用刻刀仔細刻出底板,再精雕細琢、上色,有八個基本步驟、二十四道工序。

  金文錄老人掌握這門技藝有20多年,他刻畫的皮影,刀工精細、線條流暢、色彩艷麗,《水滸傳》108將、《紅樓夢》仕女圖、《西游記》人物等都是珍貴的收藏品。老人的雕刻技藝不僅讓皮影戲極具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更弘揚傳承了皮雕藝術。

  為喚醒年輕一代對皮影戲的喜愛,劇團在化隆縣文化館的指導下創(chuàng)新研究“皮影+舞蹈”的表演形式,讓幕后的“把式”走到臺前。還創(chuàng)新編排了一大批現(xiàn)代紅色黨史皮影戲、《移風易俗》等主題劇目。

  周富剛說:“時代再怎么變,皮影戲弘揚真善美的老傳統(tǒng)不能丟,但也要創(chuàng)新,老藝人要打破老觀念老思想,不僅要將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也要多編排年輕人喜歡的劇目。”

  這些更接地氣、更有溫度的皮影戲,成功喚起了年輕人的共鳴——如今已有兩位大學生加入扎巴皮影戲藝術團,更有不少女性參與其中。

  時光流轉(zhuǎn),燈影依舊。

  周富剛等民間藝人借助皮影演繹著金戈鐵馬的歲月和時代變遷的神奇,讓一代代河湟兒女感受著悠悠文脈,河湟皮影戲在他們的傳承中,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碓矗呵嗪H請螅

推薦閱讀
全省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召開 吳曉軍講話
羅東川會見大陸希望集團總裁陳斌一行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青韻新風·文明拾光”短視頻征集評選結(jié)果公示
關于2025年青海省期刊重點專欄推薦結(jié)果的公示
七一路(省委路口至長江路段)順利通車
西寧鐵路運輸檢察院發(fā)布4起涉鐵領域典型案例
24H熱點
“青海家宴”首次下沉縣域 祁連暖火鍋激活冬季...
大墩嶺景區(qū)成西寧“兩山”成果轉(zhuǎn)化新標桿
省政協(xié)召開雙月協(xié)商座談會 圍繞“在歷史文化名城名...
2025年大美青海文藝輕騎兵惠民演出啟幕
西寧冬春旅游新玩法:三大河岸場景開啟“暖陽之約”
青海新發(fā)現(xiàn)943處文物點
河湟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非遺代表性項目達470項
青海省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利用可復制經(jīng)驗做法獲全國推薦
青海紅色文化傳承保護成效顯著
作家廉濤散文《行走祁連》獲第十一屆冰心散文獎
熱點圖片
青海剛察:高效養(yǎng)殖助力牧民增收
青海剛察:高效養(yǎng)殖...
生態(tài)影像放映+對話:創(chuàng)新生態(tài)文明教育實踐
生態(tài)影像放映+對話:...
青海省工業(yè)生產(chǎn)企業(yè)穩(wěn)增長促發(fā)展
青海省工業(yè)生產(chǎn)企業(yè)...
【聚焦十五運會·青海時刻】都是好樣的 下個賽場見
【聚焦十五運會·青海...
【輝煌“十四五” 改革譜新篇·走基層 看變化】指尖耕耘潤童心 點滴實踐促成長
【輝煌“十四五” 改...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調(diào)研行】破“寒”而生:青海高寒沙區(qū)的治沙智慧——青海全力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zhàn)系列報道之二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記者手記】青海:互助秸稈“變形記”
【四中全會精神在基...
從“保障”到“品質(zhì)” 省城北區(qū)三大“幸福工程”讓養(yǎng)老更有溫度
從“保障”到“品質(zhì)...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quán)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匠心傳承,光影里的河湟記憶

青海日報
2025-11-16 07:5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匠心傳承,光影里的河湟記憶

青海日報
2025-11-16 07:5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匠心傳承,光影里的河湟記憶

  • 2025-11-16 07:53:57
  • 來源:青海日報

周富剛展示栩栩如生的皮影。記者 牛玉嬌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一束光影、三尺戲臺,觀眾端坐幕布前,幕布后鑼鼓聲聲,傳出悠揚戲曲,打擊樂合著二胡、三弦,奏出河湟人耐聽的曲調(diào),獸皮雕刻而成的影人出現(xiàn)在幕布上,瞬間,祥和的鄉(xiāng)村氛圍洋溢開來——這就是河湟皮影戲。

  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zhèn)雙格達村,皮影戲流傳已久。這里有一支“搶救”后發(fā)展壯大的皮影戲劇團——化隆縣扎巴鎮(zhèn)天籟皮影藝術團,從最初的5個老藝人,發(fā)展為如今的16人劇團,上到80歲,下到20歲,這些民間藝人不僅將祖祖輩輩流傳的戲本傳唱至今,更讓這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煥發(fā)出新活力。

  聽著天籟皮影藝術團團長周富剛的回憶,那些珍藏已久的古老皮影和它背后百轉(zhuǎn)千回的故事浮現(xiàn)眼前。

栩栩如生的皮影。記者 牛玉嬌 攝

  “這些皮影有的上百年,有的幾十年,都是寶貝。”這位扎巴皮影戲的第三代傳承人,拿出珍藏的大箱子,在細心分類的夾子中搭配出武將楊六郎、身穿黃袍的皇帝、英姿颯爽的穆桂英,還有幾只老虎、幾匹馬。

  陽光下,這些透亮、色彩斑斕的皮影栩栩如生,周富剛隨性拿起竹竿邊操作邊輕聲唱起來……

  周富剛從小就愛好樂器,學校里學得一知半解加上自己的潛心研究,他學會了二胡、竹笛等樂器,在一位叔叔的引薦下,他于1993年高中畢業(yè)后正式參與皮影戲演出。

  “當時還只是伴奏,2014年才正式開始接觸‘把式’。”周富剛說的“把式”,就是幕布后面操縱皮影角色兼任說唱的人。

  “以前,村上有幾位老藝人,但有的上年紀,有的搬遷走,像我這樣新加入的傳承人很少,懂樂器的還有一些,把式就很少了,就因為這樣,村上的皮影戲有20多年的斷檔期。”

  2013年,在化隆縣文化館的組織下,周富剛和幾位藝人在村里老藝人的指導下參加了幾次培訓?墒,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那些真正有扎巴韻味的皮影戲也隨之消逝。

  在沒有錄音的年代,周富剛和團隊人員只能四處求教,聽的學的也都是西寧湟中、大通地區(qū)的口音和語調(diào)。演出中,不少老人提出他們的皮影戲“不正宗”。

  “真的想放棄,學起來太繁瑣太難,四處奔波,家都顧不上。”

  周富剛想過放棄,可是一位大通的老師點醒了他——“那位老師說,你要是鉆進來了,就好好鉆,要唱就好好唱,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來不容易。”

  直到今天,周富剛從伴奏變?yōu)閯F少有的“把式”,才讓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了下來。

  “武將有武將的走法,婦女有婦女的動作,你的一舉一動展現(xiàn)在幕布上就是這些角色的性格和氣質(zhì)。”周富剛手持竹竿,輕輕擺動,講述影人動作的微妙變化。

  如果“把式”的唱腔是肉、表演是骨,那影人則是皮影戲的魂。雕刻藝人用刻刀苦心孤詣,雕刻出了河湟皮影的靈魂。

  周富剛拿出一個皮影牛,據(jù)說是這些皮影中年歲最久的。因為時間較長,皮影色彩有些脫落,但精妙的雕刻痕跡依然清晰可見。尤其是那些彎曲的弧度中顯示出牛筋骨的強壯,牛鞍上鏤空的花紋,和大小一致、染色均勻的梅花圖案,足見手藝人細膩流暢的刀工。

  “你看這個皮影牛板板正正,犄角的彎曲度,還有脖子上大小相同的鈴鐺,整齊精巧,一般人絕對刻畫不了。”周富剛說,現(xiàn)在劇團只有一位老藝人金文錄掌握這種雕刻技藝,有不少人學藝,但總學不了老人那種傳神的手法。

  皮影制作需先將牛皮等獸皮浸泡,經(jīng)去毛、打磨、晾曬后,再參照壁畫、戲曲臉譜、民間繪畫等素材繪制圖案,用刻刀仔細刻出底板,再精雕細琢、上色,有八個基本步驟、二十四道工序。

  金文錄老人掌握這門技藝有20多年,他刻畫的皮影,刀工精細、線條流暢、色彩艷麗,《水滸傳》108將、《紅樓夢》仕女圖、《西游記》人物等都是珍貴的收藏品。老人的雕刻技藝不僅讓皮影戲極具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更弘揚傳承了皮雕藝術。

  為喚醒年輕一代對皮影戲的喜愛,劇團在化隆縣文化館的指導下創(chuàng)新研究“皮影+舞蹈”的表演形式,讓幕后的“把式”走到臺前。還創(chuàng)新編排了一大批現(xiàn)代紅色黨史皮影戲、《移風易俗》等主題劇目。

  周富剛說:“時代再怎么變,皮影戲弘揚真善美的老傳統(tǒng)不能丟,但也要創(chuàng)新,老藝人要打破老觀念老思想,不僅要將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也要多編排年輕人喜歡的劇目。”

  這些更接地氣、更有溫度的皮影戲,成功喚起了年輕人的共鳴——如今已有兩位大學生加入扎巴皮影戲藝術團,更有不少女性參與其中。

  時光流轉(zhuǎn),燈影依舊。

  周富剛等民間藝人借助皮影演繹著金戈鐵馬的歲月和時代變遷的神奇,讓一代代河湟兒女感受著悠悠文脈,河湟皮影戲在他們的傳承中,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碓矗呵嗪H請螅

作者 牛玉嬌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