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民正在縫制皮襖。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這件羊皮襖,是媽媽親手做的。”久美多杰撫摸著手里的皮襖說,“小時候,它陪我度過一個個寒冬;現(xiàn)在創(chuàng)業(yè),它成了我的寶貴財富。這份溫暖,不僅在心里,更照亮了我的創(chuàng)業(yè)路。”
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素有“河南蒙旗”之稱,久美多杰便出生、成長在這里。在長期的文化交融中,當?shù)孛晒抛迦罕娦纬闪霜毦咛厣姆椢幕,尤以河南蒙古族的蒙藏長襖而聞名。這種以羊皮制成的蒙式長襖在當?shù)乇环Q為“蘇和澤”。一件手工制作的“蘇和澤”長襖,承載著上百年的傳承,不僅工藝獨特,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久美多杰的母親才讓卓瑪,是黃南州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河南縣蘇和澤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9月17日,記者來到河南縣優(yōu)干寧鎮(zhèn)阿木乎村久美多杰的家,這里也是他們一家人經(jīng)營的珂額倫皮襖加工廠。院子里,兩名工人正坐在地上縫制已剪裁好的羊皮,旁邊的屋子則用于剝皮和上色。
“制作一件長襖,從清洗羊皮開始,緊接著刮皮、上色,晾干后再剪裁和縫制。”久美多杰說,“男女款皮襖在領(lǐng)口和袖口的做法、顏色上都有不同,完成一件成衣需要10天時間。”純手工制作雖然耗時,但一針一線間縫出了獨特的民族韻味,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邸?/p>
“這種衣服通常是在婚禮、節(jié)日、那達慕等重要場合穿著,一件可以穿很多年,甚至一輩子,所以大家也愿意投資。”在二樓的展廳里,久美多杰的結(jié)婚照被擺在顯眼位置,照片中他和妻子身著“蘇和澤”,如同模特般展示著服飾之美。
“媽媽的手藝是從姥姥那里學來的,她從18歲就開始做衣服。”久美多杰說,母親年輕時因技藝出色,常被邀請到別人家中制衣。后來,父親和母親一起制作皮襖,家里漸漸就成了小作坊。
2013年,從部隊退役的久美多杰在父母的影響下,也投身于“蘇和澤”的制作中。
“媽媽的手藝雖然有名,但傳統(tǒng)的‘蘇和澤’因制作周期長、材料有限,一年只能產(chǎn)出40件左右。我希望能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讓更多人認識并接受我們的產(chǎn)品。”于是,原本純白色的“蘇和澤”,如今有了奶白、黃色等顏色,款式也從長襖擴展至更具時尚感的馬甲。
展廳里還陳列著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小件產(chǎn)品,如包包、鞋子、手套、帽子,以及馬鞍、蒙古包等微縮模型。久美多杰說,這些產(chǎn)品反映了蒙古族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既是文化符號,也可作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售賣。
隨著久美多杰的加入,父母小作坊的產(chǎn)品種類不斷豐富,訂單從省內(nèi)擴展到省外,員工也從七八人增至十八人。這不僅讓“蘇和澤”被更多人知曉,也帶動了周邊牧戶增收。
“一件衣服需要5張羊皮。我們在冬天收購羊皮,天氣暖和時請人處理,每張支付130元。最多時,一人一天能處理5張。后續(xù)縫制一件衣服,我們支付1700元。”久美多杰舉例說,去年同村的次成來干活,兩個月賺了近一萬元。他知道次成家牛不多,以往用錢都得靠賣牛,“這筆收入讓他不用再賣牛了。”
從剝羊皮學起的久美多杰,希望在創(chuàng)新中更好地傳承父母的手藝。他說,母親是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如今看到大家對產(chǎn)品的喜愛,他更要努力掌握這門技藝的精髓,讓“蘇和澤”溫暖更多人。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