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0.01毫米——這是一根頭發(fā)絲的六分之一,是一張復印紙厚度的十分之一,是人類指尖所能感知的最小距離的百分之一。9月20日至24日,第三屆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的賽場上,77名青海參賽選手用“0.01”般的極致努力,展示著職業(yè)技能的魅力。

焊花下的榮耀
17歲的選手馬秀福是青海水電技師學院高三年級的學生,別看年齡小,他可是焊接技術全省冠軍。
焊槍噴吐著耀眼的火焰,馬秀福戴著防護面罩,全身包裹在防火服中,雙手穩(wěn)如機械,挑戰(zhàn)一項不銹鋼組合件焊接任務。
“這需要人槍合一的境界。每個呼吸節(jié)奏都會影響焊接質量,關鍵時刻我?guī)缀跗磷『粑?rdquo;已經記不得練習了幾百次還是幾千次,馬秀;貞2024年參加省級大賽的情形時說。
“當老師告訴我,成績達到一級標準時,我哭了。”馬秀福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父母。馬秀福的父親是一名焊接老師傅,得到這個消息后,他不敢相信學習短短三年的孩子能取得這么好的成績。
好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馬秀福想起入行時又臟又累又危險的困苦。“師傅說,讓我先在碳板上打出火花就算成功。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因為害怕火花傷人,讓焊條碰到碳板都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終于可以打起火花了,可是在碳板上的焊條根本不聽話,要么多了,要么沒焊上,要么焊條卷了!”說起剛入行的狼狽,小伙子笑了。
一天的時間,馬秀福就像焊在了工位上,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焊完了160根焊條,焊槍總算好使了一些。“當時,我真想把焊槍扔下,有點后悔自己的選擇,好在我堅持了下來!”如今,小伙子有了更多的想法。
有了技能上的突破,馬秀福更加努力,恨不得天天泡在實訓室里。“得知要代表青海省出征世界大賽,我又激動又緊張,總覺得練習得還不夠多,我希望有一天能站在更高的舞臺之上,像大國工匠中的匠人一樣,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馬秀福堅定且自信。
他抓緊一切時間琢磨技術、研究方法,為的就是心中的信念。

技術中的煙火氣
蒲海峰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勞動技工學校中餐烹飪的老師,今年是首次參加全國大賽,參賽的項目是中餐烹調(羊肉烘烤)。
“這和我們‘浪山’做的烤羊肉不一樣。今年大賽還有神秘項目模塊,比如酥餅制作、炸胡蘿卜絲和速剔羊腿等。”說起這個比賽項目,蒲海峰把技能和生活結合起來。
能參加全國大賽,蒲老師把關注點放在了學習和交流上。他說,近兩年,全國文旅市場火熱,作為老師,他希望能多向外省中餐大咖學習,尤其是學習山東、東北三省等地的中餐廚師對燒烤的把握,再把學到的新東西帶回青海傳授給學生,如此才是不虛此行。
“我發(fā)現(xiàn),山東等省份的烤肉多為腌制后再烹飪,青海的烤羊肉多為原味燒烤;厝ズ,我想帶著學生研究一下烤羊肉的腌制料,不能照搬,要適合青海的食材。”說起這些,蒲老師特別開心。
從主廚到老師,蒲海峰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喜歡烹飪的學生靠這門手藝得到收獲和尊重。最高級的技能,從來不只是簡歷上的證書和賽場上的獎牌。就像蒲老師所說,每一份作品都是對火熱生活的印證,因為有了這份技能,幸福生活變得具象化,平凡而真實、溫暖又穩(wěn)固。

一生擇一業(yè)的執(zhí)著
本屆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設置了“絕技絕活”展演,馬曉斌和雷有平師徒展示了“臺鉆鉆雞蛋”的絕活。他們是青海油田格爾木煉油廠的職工,練就這項絕活是為了更精準地完成機械設備的檢修。
為什么要用雞蛋來練習?馬曉斌說,因為很多設備的材質和雞蛋殼相似,又薄又脆,想要找到機械的問題出在哪里,如剝繭抽絲一般。這項絕活練成了,就好比掌握了設備檢修的“微創(chuàng)手術”技能,損耗小、效率高。
34年車工崗位的歷練,讓馬曉斌有著波瀾不驚的狀態(tài)。就要上臺了,他從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個鉆頭,吹了吹,從容地安在鉆機上。
“鉆雞蛋不僅要掌握鉆的力道和方法,鉆頭也是關鍵。五年前,單位遇到檢修技術難題,工作室?guī)兹藳Q定先在雞蛋上嘗試,這一練就是一年多。起初,是雞蛋直接破裂,記錄下破裂的方向等要素后,他們改變鉆頭形態(tài)和受力角度。之后,經歷了蛋膜破裂的階段,他們繼續(xù)按先期的經驗做好記錄,無數(shù)次地打磨練習,雞蛋用了1000多個。”馬曉斌說,每次感覺到達極限時,總會有突破,也正是最后一次的堅持,讓他們取得成功。
“試驗成功后,我們把這項技能運用在設備檢修中,原本要‘開膛破肚’的零件,現(xiàn)在只需要打一個小洞就可以了,大大減少了設備零件的損耗。這項技能每年能為單位節(jié)省成本30余萬元。”雷有平說。
“想放棄時,工作室的伙伴就會來鼓勵我,陪著我一起突破難題。每當端著一盆雞蛋回家時,家人總會高興地說,又可以吃雞蛋餅了!”說起這些,油田硬漢流露出感恩和幸福之情。
“如果再選擇一次職業(yè),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走上技能技術這一條路。”走上展演臺,兩位匠人步伐堅定,他們向全國觀眾展示的,不僅是青海工匠的技藝,更是一種源于熱愛、歸于使命的人生境界。
他們用從容而堅定的語言,娓娓道出一個真理:真正的技藝,從不是冰冷的重復,而是溫熱的傳承;不是孤獨的苦修,而是與時代同頻的創(chuàng)造。
相關新聞:青海技工院校共開設14個專業(yè)大類相關專業(yè)67個
9月21日,記者從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全省技工院校共開設14個專業(yè)大類相關專業(yè)67個,專業(yè)設置基本覆蓋全省支柱產業(yè)、優(yōu)勢產業(yè)及特色產業(yè)。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省級層面建立了職業(yè)教育聯(lián)席會議制度,構建各部門各盡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編制完成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產教融合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學徒制培養(yǎng)、集團化辦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技能培訓等具體方案,為全省職業(yè)教育快速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立足青海地域資源稟賦,優(yōu)化專業(yè)布局,對接產業(yè)需求,重點建設環(huán)境保護、化工技術、有色金屬材料、新能源發(fā)電、自動化、旅游、民族文化藝術、農牧業(yè)等專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康復治療、公共服務等人才緊缺的專業(yè)。今年還新增光伏應用技術、智能裝備安裝與調試、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無人機應用技術等專業(yè),推動專業(yè)與產業(yè)結構匹配度提升。
同時,推動校企合作,開展定向培養(yǎng),精準對接企業(yè)用人需求與畢業(yè)生職業(yè)發(fā)展訴求,為企業(yè)量身打造專業(yè),定向培養(yǎng)企業(yè)切實所需技能人才。全面開展“企校雙制、工學一體”企業(yè)新型學徒制培訓,累計開展企業(yè)新型學徒制培訓2000人以上。突出技能實訓特色,各技工院校充分利用優(yōu)質培訓資源,對社會各類人員開展補貼性培訓和市場化培訓,擴大培訓規(guī)模、提升培訓質量。全省技工院校年均完成社會各類人員培訓近3萬人次。
。▉碓矗何骱6际袌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