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標題頭條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江河同源潤同心 傳承文脈聚合力
——青海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生動實踐(四)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魏 爽
發(fā)布時間:2025-10-13 08:01:21
編輯:黨成恩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秋季青海“層林盡染”的勝景里,躍動著民族團結的溫暖底色。這里的秋,不僅是自然的調色盤,更是各民族攜手共賞、同心筑夢的畫卷。在西寧市城北區(qū)豹街文旅特色街區(qū),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各民族代表站在主題花車上揮手致意,青唐鼓韻與民族歌舞交織共鳴,西寧市城東區(qū)“共富工坊”里的非遺展品與特色美食香氣交融,一場別開生面的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詮釋著青海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生動實踐。

  作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織的省份,青海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核心任務,以文化傳承為紐帶,以創(chuàng)新實踐為路徑,讓各民族在文化認同中凝聚人心,在共同發(fā)展中鞏固團結,書寫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青海篇章。

  文化潤心:在認同建構中夯實精神根基

  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園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內,滬青兩地學生在代碼編程與科技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青藏鐵路花園學校的青藏鐵路精神展示館內,小小講解員聲情并茂地講解青藏鐵路修建背后的動人故事;在西寧市曉泉小學,學生們沉浸在皮影戲、青繡社團活動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青海大劇院,西寧市各學校的千余名學生、教師和家長齊聚一堂,共同觀賞舞劇《昆侖問道》,于藝術之美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奮進的力量、信念的力量……

  這些生動鮮活的場景,正是青海抓牢抓實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鑄就強大思政引領力的生動實踐。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所在。青海把“鑄牢”作為干部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印發(fā)《青海省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2023—2027年)》,出臺了加強干部、學校“鑄牢”教育的實施意見,將“鑄牢”納入各級黨校、干部學院教學計劃和主體班次;完善大中小學一體銜接的專題課程體系,高校全部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以社科研究機構、高校為依托,建設“鑄牢”研究平臺,形成研究成果24項,完成《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青海卷》7卷186萬字的編纂任務。

  2025年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期間,全省第二屆少數民族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電視演講大賽更是吸引了各地少數民族農牧民群眾參加。比賽中,選手們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聲情并茂地講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建設和美鄉(xiāng)村的身邊事、身邊人,展現新時代農牧區(qū)的新形象、新變化、新生活,引導各族群眾矢志不渝堅持黨的領導,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堅定不移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

  為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化、可視化,青海扎實推進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建設。目前已建成8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館,打造紀念碑、宣傳長廊等文化標識156個,發(fā)布推廣的民族團結進步形象標識在城市鄉(xiāng)村隨處可見。

  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文化潤心的重要載體。省文旅部門精心打造的《那時,金銀花開》《一江清水向東流》《綻放的花兒》等舞臺精品,通過話劇、歌舞等藝術形式,再現了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的場景,巡演至今已覆蓋全省所有市州。“這些作品里有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更有各族人民共克時艱的真情實感,看完心里特別溫暖。”觀看演出的藏族老人才旦卓瑪如是說。

  產業(yè)賦能:在共富實踐中凝聚團結力量

  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繡、畫筆下的唐卡、腳尖下的旅行、傳唱中的花兒、輸出中的勞務,成為青海民族團結、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象征。

  青海省博物館的研學活動“火”了,活動將歷史、藝術、生物等多學科知識融入展廳尋寶、徽章制作、動物園參觀等多樣化的課程環(huán)節(jié),不僅帶領學生深入認識文物,更進一步了解其中蘊含的豐富的青海歷史文化;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北龍山扎龍溝景區(qū)內,首屆高原康養(yǎng)成人訓練營的營員們正做著康養(yǎng)運動,新鮮的空氣和涼爽的氣候讓每一次呼吸都成為與自然的深度對話……當下,青海正因地制宜,挖掘生態(tài)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等,打造差異化的“文化+”產業(y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深厚的底蘊與無窮的活力。

  青海將民族文化傳承與產業(yè)發(fā)展深度融合,讓“指尖技藝”變成“富民產業(yè)”,更成為連接各民族的紐帶。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的拉面產業(yè)便是典型代表,全縣20多萬“拉面人”在全國17個城市打拼,當地政府不僅建立拉面行業(yè)流動黨支部,還設立6個服務中心,與37個地市簽訂協(xié)作協(xié)議。從“一個人外出打工”到“一群人抱團發(fā)展”,拉面產業(yè)不僅讓化隆回族自治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xù)五年增速超10%,更讓各民族在商業(yè)往來中加深感情。

  在省會西寧,“共富工坊”正成為文化賦能共富的新載體。城東區(qū)“東城·共富工坊”集電商直播、非遺展示于一體,福祿壽桃、河湟刺繡、扁擔釀皮、八寶茶等通過直播走向全國;城北區(qū)的共富市集里,漢族的面塑、回族的刺繡、撒拉族的美食同臺展銷,各族商戶在交流中創(chuàng)新產品,在合作中實現共贏。“現在和各族兄弟姐妹一起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生意越做越大,感情也越來越深。”面塑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郗麗霞的話道出了眾多從業(yè)者的心聲。

  產業(yè)發(fā)展的背后,是政策的有力支撐。近年來,青海大力實施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持續(xù)深化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藏族文化、河湟文化等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建設,深入推進民族文化展示場館、文化基因庫等建設,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實施非遺傳承創(chuàng)新項目,建設非遺特色村鎮(zhèn)和非遺工坊,打造“熱貢唐卡”“青繡”“藏醫(yī)藥”“青海拉面”等品牌。文化產業(yè)正以強大的生命力,讓民族團結在共同富裕的實踐中愈發(fā)堅實。

  基層聚力:在交融互嵌中構筑共有家園

  “入住社區(qū)后,發(fā)現這里的活動非常豐富,各族居民相處得都很融洽,我們也很快就融入了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西寧市南灘街道南山東社區(qū)的居民吳阿姨說。9月29日,一場以“我們的節(jié)日·中秋——社區(qū)溫情歡慶雙節(jié),鄰里攜手共話家風”為主題的雙節(jié)慶祝系列活動正在進行,活動現場,各族居民圍坐在一起,一邊手工制作香囊和燈籠,一邊分享著各自記憶里的中秋故事。同時,活動還以慰問關懷、黨群座談、手工體驗等多樣形式將團圓溫情與家國情懷融入鄰里相聚的時光,讓傳統(tǒng)節(jié)日煥發(fā)新活力。

  在海東市樂都區(qū)碾伯街道古城東社區(qū)“石榴籽家園”,“民族團結議事會”已成為化解鄰里矛盾、凝聚社區(qū)共識的重要平臺。“之前社區(qū)里兩戶居民因為停車位問題產生爭執(zhí),我們通過‘議事會’邀請雙方坐下來溝通,還發(fā)動各民族的老黨員、志愿者一起出主意,最終不僅解決了停車位糾紛,還讓兩家人成了好鄰居。”除了矛盾調解,“石榴籽家園”還針對不同民族居民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務:為少數民族老年人提供雙語健康講座,為創(chuàng)業(yè)青年搭建民族特色產品銷售平臺,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會組織各民族居民共同舉辦慶;顒,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

  走進西寧市城中區(qū)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由20塊二維碼組成的魔方翻翻板藏著“民族密碼”,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內容,主要包括56個民族的人物形象、轄區(qū)居民的最美笑臉和留言等內容。二樓的“石榴籽家園”內,一場包餃子大賽正在進行。各族居民圍成一圈,擇菜洗菜、剁肉包餡、剝蒜擺盤,伴著陣陣歡聲笑語,忙得不亦樂乎。在這個多民族嵌居式的社區(qū),守望相助、鄰里和諧的幸福畫面隨處可見,民族團結互助之花正在盛開綻放。

  社區(qū)是民族團結的第一線。青海著力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依托社區(qū)“石榴籽家園”,開展“黨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層社會治理,積極創(chuàng)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加快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累計建成388個社區(qū)“石榴籽家園”,通過黨建引領,努力將其打造為黨群連心園、民族團結園、文化認同園、平安幸福園,讓各族群眾在共創(chuàng)共建共享中找到歸屬感、增強認同感、得到幸福感。

  江河奔騰不息,文脈傳承不止。從昆侖山麓到黃河之畔,從草原帳篷到城市社區(qū),青海正以文化為筆、以同心為墨,持續(xù)書寫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新答卷。

 。▉碓矗呵嗪H請螅

推薦閱讀
吳曉軍在西寧市調研
省政府召開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 羅東川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關于新聞大數據服務項目的詢價公告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西寧市:聚焦重點領域 持續(xù)提升城市"無廢指數"
青海海北州:投資2.2億元推進和美鄉(xiāng)村建設
24H熱點
【輝煌“十四五” 改革譜新篇·走基層 看變化】...
吳曉軍在西寧市調研時強調 讓具有青海特色和優(yōu)勢的...
【輝煌“十四五” 改革譜新篇】三江奔涌踐初心 國...
青海:雙節(jié)同慶點燃消費熱情
【假日見聞】假日新風尚 添彩新生活
吳曉軍在調研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工作時強調 保持假日...
【假日見聞】青海:家鄉(xiāng)展新顏 遍開幸福花
【假日見聞】人氣聚財氣 消費引熱潮
【假日見聞】繪文旅畫卷 品湖山新韻
【慶農業(yè)豐收 享美好生活】雙節(jié)同慶時 “農”情滿大通
熱點圖片
國慶中秋假期格爾木市接待游客超11.6萬人次 同比增長36.41%
國慶中秋假期格爾木...
青海西寧市:準備就緒!多方“協(xié)”力護航供暖季
青海西寧市:準備就...
西寧大通有位楊媽媽
西寧大通有位楊媽媽
奔走在海拔3200米高原上的江蘇法官
奔走在海拔3200米高...
青海西寧526個物業(yè)供暖小區(qū)全力保障供暖
青海西寧526個物業(yè)供...
以工代賑 東巴村94名村民修新路
以工代賑 東巴村94名...
“把玉樹當故鄉(xiāng),把鄉(xiāng)親當家人”
“把玉樹當故鄉(xiāng),把...
青春扎根鄉(xiāng)土 實干點亮鄉(xiāng)村——記海北州門源縣西灘鄉(xiāng)東山村黨支部書記王慶生
青春扎根鄉(xiāng)土 實干點...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江河同源潤同心 傳承文脈聚合力
——青海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生動實踐(四)

青海日報
2025-10-13 08:01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江河同源潤同心 傳承文脈聚合力
——青海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生動實踐(四)

青海日報
2025-10-13 08:01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江河同源潤同心 傳承文脈聚合力
——青海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生動實踐(四)

  • 2025-10-13 08:01:21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秋季青海“層林盡染”的勝景里,躍動著民族團結的溫暖底色。這里的秋,不僅是自然的調色盤,更是各民族攜手共賞、同心筑夢的畫卷。在西寧市城北區(qū)豹街文旅特色街區(qū),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各民族代表站在主題花車上揮手致意,青唐鼓韻與民族歌舞交織共鳴,西寧市城東區(qū)“共富工坊”里的非遺展品與特色美食香氣交融,一場別開生面的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詮釋著青海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生動實踐。

  作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織的省份,青海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核心任務,以文化傳承為紐帶,以創(chuàng)新實踐為路徑,讓各民族在文化認同中凝聚人心,在共同發(fā)展中鞏固團結,書寫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青海篇章。

  文化潤心:在認同建構中夯實精神根基

  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園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內,滬青兩地學生在代碼編程與科技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青藏鐵路花園學校的青藏鐵路精神展示館內,小小講解員聲情并茂地講解青藏鐵路修建背后的動人故事;在西寧市曉泉小學,學生們沉浸在皮影戲、青繡社團活動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青海大劇院,西寧市各學校的千余名學生、教師和家長齊聚一堂,共同觀賞舞劇《昆侖問道》,于藝術之美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奮進的力量、信念的力量……

  這些生動鮮活的場景,正是青海抓牢抓實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鑄就強大思政引領力的生動實踐。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所在。青海把“鑄牢”作為干部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印發(fā)《青海省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2023—2027年)》,出臺了加強干部、學校“鑄牢”教育的實施意見,將“鑄牢”納入各級黨校、干部學院教學計劃和主體班次;完善大中小學一體銜接的專題課程體系,高校全部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以社科研究機構、高校為依托,建設“鑄牢”研究平臺,形成研究成果24項,完成《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青海卷》7卷186萬字的編纂任務。

  2025年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期間,全省第二屆少數民族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電視演講大賽更是吸引了各地少數民族農牧民群眾參加。比賽中,選手們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聲情并茂地講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建設和美鄉(xiāng)村的身邊事、身邊人,展現新時代農牧區(qū)的新形象、新變化、新生活,引導各族群眾矢志不渝堅持黨的領導,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堅定不移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

  為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化、可視化,青海扎實推進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建設。目前已建成8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館,打造紀念碑、宣傳長廊等文化標識156個,發(fā)布推廣的民族團結進步形象標識在城市鄉(xiāng)村隨處可見。

  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文化潤心的重要載體。省文旅部門精心打造的《那時,金銀花開》《一江清水向東流》《綻放的花兒》等舞臺精品,通過話劇、歌舞等藝術形式,再現了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的場景,巡演至今已覆蓋全省所有市州。“這些作品里有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更有各族人民共克時艱的真情實感,看完心里特別溫暖。”觀看演出的藏族老人才旦卓瑪如是說。

  產業(yè)賦能:在共富實踐中凝聚團結力量

  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繡、畫筆下的唐卡、腳尖下的旅行、傳唱中的花兒、輸出中的勞務,成為青海民族團結、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象征。

  青海省博物館的研學活動“火”了,活動將歷史、藝術、生物等多學科知識融入展廳尋寶、徽章制作、動物園參觀等多樣化的課程環(huán)節(jié),不僅帶領學生深入認識文物,更進一步了解其中蘊含的豐富的青海歷史文化;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北龍山扎龍溝景區(qū)內,首屆高原康養(yǎng)成人訓練營的營員們正做著康養(yǎng)運動,新鮮的空氣和涼爽的氣候讓每一次呼吸都成為與自然的深度對話……當下,青海正因地制宜,挖掘生態(tài)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等,打造差異化的“文化+”產業(y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深厚的底蘊與無窮的活力。

  青海將民族文化傳承與產業(yè)發(fā)展深度融合,讓“指尖技藝”變成“富民產業(yè)”,更成為連接各民族的紐帶。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的拉面產業(yè)便是典型代表,全縣20多萬“拉面人”在全國17個城市打拼,當地政府不僅建立拉面行業(yè)流動黨支部,還設立6個服務中心,與37個地市簽訂協(xié)作協(xié)議。從“一個人外出打工”到“一群人抱團發(fā)展”,拉面產業(yè)不僅讓化隆回族自治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xù)五年增速超10%,更讓各民族在商業(yè)往來中加深感情。

  在省會西寧,“共富工坊”正成為文化賦能共富的新載體。城東區(qū)“東城·共富工坊”集電商直播、非遺展示于一體,福祿壽桃、河湟刺繡、扁擔釀皮、八寶茶等通過直播走向全國;城北區(qū)的共富市集里,漢族的面塑、回族的刺繡、撒拉族的美食同臺展銷,各族商戶在交流中創(chuàng)新產品,在合作中實現共贏。“現在和各族兄弟姐妹一起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生意越做越大,感情也越來越深。”面塑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郗麗霞的話道出了眾多從業(yè)者的心聲。

  產業(yè)發(fā)展的背后,是政策的有力支撐。近年來,青海大力實施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持續(xù)深化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藏族文化、河湟文化等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建設,深入推進民族文化展示場館、文化基因庫等建設,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實施非遺傳承創(chuàng)新項目,建設非遺特色村鎮(zhèn)和非遺工坊,打造“熱貢唐卡”“青繡”“藏醫(yī)藥”“青海拉面”等品牌。文化產業(yè)正以強大的生命力,讓民族團結在共同富裕的實踐中愈發(fā)堅實。

  基層聚力:在交融互嵌中構筑共有家園

  “入住社區(qū)后,發(fā)現這里的活動非常豐富,各族居民相處得都很融洽,我們也很快就融入了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西寧市南灘街道南山東社區(qū)的居民吳阿姨說。9月29日,一場以“我們的節(jié)日·中秋——社區(qū)溫情歡慶雙節(jié),鄰里攜手共話家風”為主題的雙節(jié)慶祝系列活動正在進行,活動現場,各族居民圍坐在一起,一邊手工制作香囊和燈籠,一邊分享著各自記憶里的中秋故事。同時,活動還以慰問關懷、黨群座談、手工體驗等多樣形式將團圓溫情與家國情懷融入鄰里相聚的時光,讓傳統(tǒng)節(jié)日煥發(fā)新活力。

  在海東市樂都區(qū)碾伯街道古城東社區(qū)“石榴籽家園”,“民族團結議事會”已成為化解鄰里矛盾、凝聚社區(qū)共識的重要平臺。“之前社區(qū)里兩戶居民因為停車位問題產生爭執(zhí),我們通過‘議事會’邀請雙方坐下來溝通,還發(fā)動各民族的老黨員、志愿者一起出主意,最終不僅解決了停車位糾紛,還讓兩家人成了好鄰居。”除了矛盾調解,“石榴籽家園”還針對不同民族居民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務:為少數民族老年人提供雙語健康講座,為創(chuàng)業(yè)青年搭建民族特色產品銷售平臺,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會組織各民族居民共同舉辦慶;顒,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

  走進西寧市城中區(qū)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由20塊二維碼組成的魔方翻翻板藏著“民族密碼”,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內容,主要包括56個民族的人物形象、轄區(qū)居民的最美笑臉和留言等內容。二樓的“石榴籽家園”內,一場包餃子大賽正在進行。各族居民圍成一圈,擇菜洗菜、剁肉包餡、剝蒜擺盤,伴著陣陣歡聲笑語,忙得不亦樂乎。在這個多民族嵌居式的社區(qū),守望相助、鄰里和諧的幸福畫面隨處可見,民族團結互助之花正在盛開綻放。

  社區(qū)是民族團結的第一線。青海著力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依托社區(qū)“石榴籽家園”,開展“黨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層社會治理,積極創(chuàng)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加快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累計建成388個社區(qū)“石榴籽家園”,通過黨建引領,努力將其打造為黨群連心園、民族團結園、文化認同園、平安幸福園,讓各族群眾在共創(chuàng)共建共享中找到歸屬感、增強認同感、得到幸福感。

  江河奔騰不息,文脈傳承不止。從昆侖山麓到黃河之畔,從草原帳篷到城市社區(qū),青海正以文化為筆、以同心為墨,持續(xù)書寫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新答卷。

 。▉碓矗呵嗪H請螅

作者 魏 爽
編輯:黨成恩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