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直到拉毛葉忠走進人民大會堂獲頒屬于她的榮譽,仁青加心底對女兒的愧疚才逐漸消散。
2024年,拉毛葉忠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個靠刺繡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藏族姑娘,從小山村走到了更大的舞臺。而她的腳印里,也藏著父親仁青加的夢想。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xiāng)德芒村,一棟氣派的藏式民居既是仁青加一家生活的地方,也是村子里繡娘工作的地方,還是貴南藏繡從傳承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地方。
貴南藏繡,又稱貴南針線,是藏繡的一個重要派別,主要流傳于貴南農(nóng)區(qū)一帶。繡娘們記憶里的針線活是小時候長輩們的穿針引線,長大后自己便練就了一手好活計。如此自然傳承,貴南藏繡的手藝便一代代在指尖流轉。
“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有這個手藝。”作為家中藏族服飾制作第五代人的仁青加是做裁縫的一把好手。1997年,他在家里開起一間裁縫鋪,彼時的拉毛葉忠只有11歲。

拉毛葉忠和村子里的女孩一樣,在奶奶和媽媽的影響下慢慢學會刺繡。但在16歲那年,她被父親送到外面去打工。
“當時家里條件不好,不能供她讀書,所以就送出去了。”仁青加的愧疚就源于此。在當時普遍還接受不了讓女孩子出去打工的村里,仁青加的這個舉動備受非議。
但命運從不虧待任何一個努力的人。在成都打工的拉毛葉忠越干越好,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夢想——開一間飯店?粗d頭十足的女兒,仁青加承諾“等她回來開飯店!”
誰知,還沒等到這個夢想實現(xiàn),父女倆就開始了另一條創(chuàng)業(yè)路。
“送女兒去成都打工時,逛當?shù)氐牟┪镳^看到很多刺繡唐卡,之后又去了西藏,看到許多制作精美的刺繡。”仁青加說,“當時就覺得靈光一閃,我們也可以做!”
很快,仁青加召集家族中會刺繡的人,辦了營業(yè)執(zhí)照,開始制作與藏族刺繡相關的產(chǎn)品。時光匆忙,悶頭一干就是3年,小作坊逐漸有了起色,那些原本只出現(xiàn)在藏族服飾中的裝飾手藝,被仁青加用到自然風景和野生動植物上,深受顧客歡迎。
原本就會刺繡的拉毛葉忠,在眼看著要成為飯店的一名負責人時,又被父親喚了回來。
因為,仁青加有著自己的“私心”:“我19歲那年,家里來了親戚,說貴南藏繡很有民族特色,應該好好傳承和發(fā)揚。當時,既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想法。”可眼下,仁青加覺得“時機到了!”
就這樣,拉毛葉忠回到家鄉(xiāng),成為父親的得力幫手。
2009年,仁青加在海南州共和縣成立藏繡公司。2015年,公司開在家門口,一邊培養(yǎng)藏繡藝人,一邊為當?shù)貗D女提供家門口的就業(yè)機會。
其間,困難接踵而至:作品的配色、創(chuàng)意,刺繡的手法都需要不斷精進,但拉毛葉忠的一雙巧手和刻苦鉆研的態(tài)度一次次克服了這些困難。
在父女倆想將家鄉(xiāng)的刺繡技藝發(fā)揚光大的時候,外界的目光也一次次聚焦這個高原小城、聚焦貴南藏繡。

2010年,貴南藏繡被列入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貴南縣被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藏繡生產(chǎn)基地”;2021年,貴南藏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青繡”的優(yōu)秀代表。
父女倆默契地配合,不僅讓親手制作的藏繡作品登上了更大舞臺,也讓拉毛葉忠在貴南藏繡這個領域閃閃發(fā)光。
作為藏族刺繡(貴南藏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的拉毛葉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貴南藏繡有了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父親的夢想在女兒的一針一線里漸漸實現(xiàn),那份愧疚感也被女兒一步步前行的腳步所抹平。
為了讓這個賦有青海特色和獨特內(nèi)涵的手藝有更權威的影響力,父女倆計劃了一項大工程——制作巨幅刺繡唐卡《格薩爾藏繡長卷》。
2017年,他們聘請國內(nèi)格薩爾學專家參與研發(fā)項目,請畫師繪制長268米,共計二百余幅草圖的繡樣。《格薩爾藏繡長卷》起針了,他們希望這個投資上千萬,集文化和技藝于一體的作品,可以成為貴南藏繡的代表作。
工作間里,村子里的繡娘們正巧手翻飛,埋頭縫制長卷,五彩絲線落點成線、連線成圖……61歲的仁青加不時地指導著大家。
這幅已經(jīng)繡了8年,凝聚著德芒村繡娘的心血,寄托著父女倆心愿的作品,預計年底收針成卷。
。〝z影:記者 張多鈞 才貢加 楊紅霞 潘昊 實習記者 張富昭)
。▉碓矗呵嗪H請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