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wù)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青海新聞
【家住黃河源】三次搬遷 一路向好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張多鈞 才貢加 潘昊 楊紅霞 張富昭
發(fā)布時間:2025-10-28 07:20:24
編輯:何繼紅
俯瞰拉干新村新貌。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今年53歲的斗格才讓,年輕時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搬家蓋房。

  秋意漸濃,貴南農(nóng)場迎來豐收。收割機在田間來回作業(yè),斗格才讓開著貨車,把收到的小油菜一車一車拉回家。

  “今年在村里種了100畝油菜,還在過馬營鎮(zhèn)流轉(zhuǎn)了600畝地,種的也是小油菜。先把村里的收完,過幾天再去那邊收。”卸貨時,斗格才讓聊起自己搬家的故事。

  斗格才讓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xiāng)拉干新村人,村子就坐落在森多鎮(zhèn),緊鄰527國道。走進他家,院子寬敞得很,中間是一棟二層小樓,左手邊是一排舊平房,窗戶卻是新?lián)Q的,屋頂用彩鋼封得嚴嚴實實。右手邊是一間大庫房,差不多有籃球場那么大,里面停著農(nóng)機、堆著剛收的油菜,角落里還有去年的余糧。

  “我家院子占地1畝,所以顯得大。全村一百多戶,家家都是這個格局。”斗格才讓說,那排平房是當年剛搬來時蓋的,今年政府給換了新窗戶。“搬家雖然累,但現(xiàn)在想想,一切都值了。”

  斗格才讓一家原來住在茫拉鄉(xiāng)拉干村,就在黃河邊上。龍羊峽庫區(qū)蓄水后,村子正好被淹在庫區(qū)中央。1986年,他們第一次搬遷,搬到了康吾羊村附近。那時斗格才讓才十幾歲,已經(jīng)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力。“路程不遠,靠馬拉牛馱,花了一兩年,全村總算安頓下來了。”

  可房子蓋好還沒住上兩三年,第二次搬遷又來了。“全村一百多戶,只分了不到400畝地,平均一戶不到4畝,一個人只有幾分地,根本填不飽肚子,更不用說發(fā)展,一年到頭一家人就圍著這點地打轉(zhuǎn)。”

  無奈之下,1991年,拉干村搬到了黃河邊的白刺灘。又是幾年辛苦,蓋房安家。村里有了800多畝水澆地,日子才漸漸好轉(zhuǎn)。

  可惜好景不長。白刺灘靠近黃河,一到下雨,山洪就沖毀道路和莊稼。住了八九年,斗格才讓一家不得不再次搬家。

  走進白刺灘,老村的莊廓清晰可見,這是黃河邊一處茂密的綠洲,村廣場上曬滿新收的青稞,廣場旁邊有個蘋果園,鮮艷的蘋果掛在枝頭無人采摘。“村里的地流轉(zhuǎn)給了附近的村民種植,蘋果是免費采摘的,我們每年會采摘一些送到縣城的學(xué)校給學(xué)生食用。”

斗格才讓在晾曬糧食。

  2000年,拉干村開始第三次搬遷,這次是搬到70多公里外的森多鎮(zhèn),離縣城更近了。但路遠難行,車又少,搬遷格外艱難。

  “政府給每戶安排了一輛東風車,只能拉一趟。剩下的東西,自己邊收拾邊搬。”斗格才讓記憶猶新,“我們把老房子的木料拆下來,和糧食一起裝上車,一次拉走。其他東西就用馬車一趟一趟拉,像螞蟻搬家。老人在老家?guī)づ窭锓拍,我白天拉東西,晚上做泥塊蓋房,前前后后花了一兩年,才把新房蓋起來。”

  搬過來后,斗格才讓高興的是,家里的地變多了。“每人分了10畝地,我家八口人,一共80畝。”不過,剛來時日子還是緊巴巴的。“以前種的是水澆地,現(xiàn)在分的全是山地,一開始不會種,畝產(chǎn)才一百多斤。”

  好在離縣城近,出門、打工方便多了。沒過幾年,斗格才讓開始承包周邊村子的地,從幾十畝到上百畝,帶著村民一起干。“起初全靠人力,一年下來特別累。后來慢慢好了,手里有了錢,政府也支持,我們就買了農(nóng)機,省力又省成本。”

  2008年,斗格才讓當選村委會主任,201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如今他“一肩挑”,帶領(lǐng)村民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搬遷,真的搬出了好日子。”斗格才讓感慨,“以前住在黃河邊,離縣城遠,一年到頭去不了一次。過年買新衣服,都是父母去縣城買,買大了我穿,買小了就給弟弟妹妹。”

  如今,在龍羊峽庫區(qū)移民安置政策的扶持下,家家戶戶蓋起樓房,買了小車,去縣城就是一腳油門的事。“現(xiàn)在天天都能去縣城,過年買年貨還要跑到西寧,甚至蘭州。”

  搬遷帶來的變化,不只是物質(zhì)上的富足,更是思想上的轉(zhuǎn)變。斗格才讓說,沒搬之前,大家一年到頭圍著幾畝地轉(zhuǎn),男人閑下來不是喝酒就是曬太陽,F(xiàn)在,村里沒人閑著,巷道里見不到閑逛的人,婦女也拿著鐵鍬去工地打工,干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就能實打?qū)嵉啬玫浆F(xiàn)金。

  如今的拉干新村,170多戶村民中,承包幾百畝地的種植戶有20多家,上千畝的家庭農(nóng)場也有20多戶。去年政府扶持400萬元購置農(nóng)機,今年,茫拉鄉(xiāng)又把價值500萬元的農(nóng)機承包給了村里。

  現(xiàn)在的拉干新村,一半人靠農(nóng)機,一半人靠種植,真正闖出了一條搬遷后的幸福路。

  (攝影:張多鈞 才貢加 楊紅霞 潘昊 張富昭)

 。▉碓矗呵嗪H請螅

推薦閱讀
吳曉軍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
省政府常務(wù)會議召開 羅東川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智媒AI中樞系統(tǒng)服務(wù)器硬件配置的詢價公告
關(guān)于新聞大數(shù)據(jù)服務(wù)項目的詢價公告
青海西寧城西區(qū):推進閑置資產(chǎn)盤活增效
青海西寧:1200余名中老年登山健步走
24H熱點
青海舉辦滅鼠技能“武林大會”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調(diào)研行】雪域稱...
【輝煌“十四五” 改革譜新篇】青海省實現(xiàn)社區(qū)居家...
青海冰壺隊員蘇亭毓與隊友勇奪國際大賽冠軍
長江青海段水域生態(tài)接近歷史最佳狀態(tài)
青海省前三季度經(jīng)濟運行總體平穩(wěn)
【學(xué)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學(xué)思踐悟凝共...
江源近觀看家園 明日相約話團結(jié)
國網(wǎng)青海電力主導(dǎo)儲能安全國際標準成功立項
青海省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風采展示活動成功舉辦
熱點圖片
層林盡染引客來
層林盡染引客來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調(diào)研行】一條自駕路串起的高原美景——打造“高地”建設(shè)“四地”蹲點調(diào)研之八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青春“騎”遇記 高原逐風行
青春“騎”遇記 高原...
青海西寧:1200余名中老年登山健步走
青海西寧:1200余名...
創(chuàng)青海新高!湟中“青薯9號”畝產(chǎn)量達5544公斤
創(chuàng)青海新高!湟中“...
【讓好人上頭條】黃河救人的漢子大腿還留有鋼板
【讓好人上頭條】黃...
【生態(tài)深一度】漫山林海攜綠來——互助北山林場生態(tài)觀察
【生態(tài)深一度】漫山...
青海西寧市城北區(qū)組織開展“情暖重陽節(jié)·清風傳家久”主題活動
青海西寧市城北區(qū)組...
關(guān)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quán)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家住黃河源】三次搬遷 一路向好

青海日報
2025-10-28 07:20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家住黃河源】三次搬遷 一路向好

青海日報
2025-10-28 07:20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家住黃河源】三次搬遷 一路向好

  • 2025-10-28 07:20:24
  • 來源:青海日報
俯瞰拉干新村新貌。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今年53歲的斗格才讓,年輕時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搬家蓋房。

  秋意漸濃,貴南農(nóng)場迎來豐收。收割機在田間來回作業(yè),斗格才讓開著貨車,把收到的小油菜一車一車拉回家。

  “今年在村里種了100畝油菜,還在過馬營鎮(zhèn)流轉(zhuǎn)了600畝地,種的也是小油菜。先把村里的收完,過幾天再去那邊收。”卸貨時,斗格才讓聊起自己搬家的故事。

  斗格才讓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xiāng)拉干新村人,村子就坐落在森多鎮(zhèn),緊鄰527國道。走進他家,院子寬敞得很,中間是一棟二層小樓,左手邊是一排舊平房,窗戶卻是新?lián)Q的,屋頂用彩鋼封得嚴嚴實實。右手邊是一間大庫房,差不多有籃球場那么大,里面停著農(nóng)機、堆著剛收的油菜,角落里還有去年的余糧。

  “我家院子占地1畝,所以顯得大。全村一百多戶,家家都是這個格局。”斗格才讓說,那排平房是當年剛搬來時蓋的,今年政府給換了新窗戶。“搬家雖然累,但現(xiàn)在想想,一切都值了。”

  斗格才讓一家原來住在茫拉鄉(xiāng)拉干村,就在黃河邊上。龍羊峽庫區(qū)蓄水后,村子正好被淹在庫區(qū)中央。1986年,他們第一次搬遷,搬到了康吾羊村附近。那時斗格才讓才十幾歲,已經(jīng)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力。“路程不遠,靠馬拉牛馱,花了一兩年,全村總算安頓下來了。”

  可房子蓋好還沒住上兩三年,第二次搬遷又來了。“全村一百多戶,只分了不到400畝地,平均一戶不到4畝,一個人只有幾分地,根本填不飽肚子,更不用說發(fā)展,一年到頭一家人就圍著這點地打轉(zhuǎn)。”

  無奈之下,1991年,拉干村搬到了黃河邊的白刺灘。又是幾年辛苦,蓋房安家。村里有了800多畝水澆地,日子才漸漸好轉(zhuǎn)。

  可惜好景不長。白刺灘靠近黃河,一到下雨,山洪就沖毀道路和莊稼。住了八九年,斗格才讓一家不得不再次搬家。

  走進白刺灘,老村的莊廓清晰可見,這是黃河邊一處茂密的綠洲,村廣場上曬滿新收的青稞,廣場旁邊有個蘋果園,鮮艷的蘋果掛在枝頭無人采摘。“村里的地流轉(zhuǎn)給了附近的村民種植,蘋果是免費采摘的,我們每年會采摘一些送到縣城的學(xué)校給學(xué)生食用。”

斗格才讓在晾曬糧食。

  2000年,拉干村開始第三次搬遷,這次是搬到70多公里外的森多鎮(zhèn),離縣城更近了。但路遠難行,車又少,搬遷格外艱難。

  “政府給每戶安排了一輛東風車,只能拉一趟。剩下的東西,自己邊收拾邊搬。”斗格才讓記憶猶新,“我們把老房子的木料拆下來,和糧食一起裝上車,一次拉走。其他東西就用馬車一趟一趟拉,像螞蟻搬家。老人在老家?guī)づ窭锓拍,我白天拉東西,晚上做泥塊蓋房,前前后后花了一兩年,才把新房蓋起來。”

  搬過來后,斗格才讓高興的是,家里的地變多了。“每人分了10畝地,我家八口人,一共80畝。”不過,剛來時日子還是緊巴巴的。“以前種的是水澆地,現(xiàn)在分的全是山地,一開始不會種,畝產(chǎn)才一百多斤。”

  好在離縣城近,出門、打工方便多了。沒過幾年,斗格才讓開始承包周邊村子的地,從幾十畝到上百畝,帶著村民一起干。“起初全靠人力,一年下來特別累。后來慢慢好了,手里有了錢,政府也支持,我們就買了農(nóng)機,省力又省成本。”

  2008年,斗格才讓當選村委會主任,201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如今他“一肩挑”,帶領(lǐng)村民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搬遷,真的搬出了好日子。”斗格才讓感慨,“以前住在黃河邊,離縣城遠,一年到頭去不了一次。過年買新衣服,都是父母去縣城買,買大了我穿,買小了就給弟弟妹妹。”

  如今,在龍羊峽庫區(qū)移民安置政策的扶持下,家家戶戶蓋起樓房,買了小車,去縣城就是一腳油門的事。“現(xiàn)在天天都能去縣城,過年買年貨還要跑到西寧,甚至蘭州。”

  搬遷帶來的變化,不只是物質(zhì)上的富足,更是思想上的轉(zhuǎn)變。斗格才讓說,沒搬之前,大家一年到頭圍著幾畝地轉(zhuǎn),男人閑下來不是喝酒就是曬太陽,F(xiàn)在,村里沒人閑著,巷道里見不到閑逛的人,婦女也拿著鐵鍬去工地打工,干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就能實打?qū)嵉啬玫浆F(xiàn)金。

  如今的拉干新村,170多戶村民中,承包幾百畝地的種植戶有20多家,上千畝的家庭農(nóng)場也有20多戶。去年政府扶持400萬元購置農(nóng)機,今年,茫拉鄉(xiāng)又把價值500萬元的農(nóng)機承包給了村里。

  現(xiàn)在的拉干新村,一半人靠農(nóng)機,一半人靠種植,真正闖出了一條搬遷后的幸福路。

 。〝z影:張多鈞 才貢加 楊紅霞 潘昊 張富昭)

 。▉碓矗呵嗪H請螅

作者 張多鈞 才貢加 潘昊 楊紅霞 張富昭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