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看氤卮澹河门C幙椥腋H兆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王玉瑩 程宦寧
發(fā)布時間:2024-06-24 07:28:00
編輯:李家奕
微信圖片_20240624062626牧民們學習卡片織技術。受訪者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崱6月18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黃河源昆侖社區(qū)一間200多平方米的加工車間里,木梭機運轉發(fā)出“嘎吱、嘎吱”的響聲,紡織工人分工明確有序開展工作,剪牛毛、拈繩、編織、燙染……和許多加工工廠不同的是,這家工廠的工人以老人居多,他們雖已年過半百,但編織手藝卻個頂個地好。

  原來,黃河源昆侖社區(qū)的居民全部來自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xiāng)措池村。曲麻河鄉(xiāng)是三江源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域,措池村更是處于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藏羚羊和野牦牛棲息繁衍的重要區(qū)域。2006年,為響應國家生態(tài)移民政策,村里的部分牧民離開祖輩生活的草原,搬到了該社區(qū)定居。

  沒有了草場,牧民的生活就成了大問題。2016年,曲麻河鄉(xiāng)黨委書記多杰戰(zhàn)斗通過曲麻萊縣農牧局籌集25萬元扶貧資金,建立了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將村民家中的牛毛回收,手工編織成手鏈、圍巾、腰帶等,再通過網店進行出售。

  措池村黨支部書記更登介紹:“剛起步時,我們從牧民手里回收了3噸牛毛,試著做了400多床褥子,牧民的手藝沒得說,但我們不知道怎么把好東西賣出去。后來通過民政局幫忙,才有了第一筆14萬元的收益。再后來,在青海省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開設了微店,通過網絡打開了銷售渠道,慢慢收益也開始增加。”

  有了建立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的經驗,2020年,在村“兩委”助力下,又在黃河源昆侖社區(qū)成立了牛毛手工合作社,通過采取“黨支部+基地+平臺+牧戶”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帶動措池村脫貧不穩(wěn)定戶和突發(fā)嚴重困難戶增收。

  合作社運營期間,出現銷售下滑現象,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曲麻河鄉(xiāng)政府和三江源設計師聯(lián)盟推動,開始對措池村牧民進行手工培訓,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讓牧民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模式守護家園。

  “以前在牧區(qū)的時候,他們會編制馬具或者拋石繩,雖然有一定的編織基礎。但有的老人不識字,也不會算數,老師剛開始給他們教授編織技術時還是有一定難度。好在老師有耐心,牧民有毅力,現在他們各個‘身懷絕技’。”更登說。

  經過多年經營,如今,措池村的手工藝品已經不僅僅是圍巾、腰帶這么簡單,還設計出了相機背帶、手機掛繩、鑰匙扣等符合大眾需求的產品。有了好產品,再通過網店銷往全國各地。如今,合作社銷量逐年上升,2023年凈收入達32萬元。

  “合作社剛成立時我就在,已經干了快5年了。剛開始只會做一些簡單的,現在我們會根據顧客的需求進行編織。這兩年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訂單越來越多,大家每天都很忙,但很開心!”合作社工人昂文格萊一邊織圍巾一邊說。

  70歲的達杰高興地說:“合作社成立之后,村里給我安排了庫房管理員的工作,去年分紅我拿了2萬元,每天在合作社和村民說說笑笑,時不時找點活兒干,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措池村的牧民雖然離開了草原,但從祖輩傳承下來的編制黑帳篷的精湛手藝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增收路,找到了歸屬感。一件件樸實的手工制品承載著他們的美好愿景,使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在現代生活中得以不斷延續(xù)。

推薦閱讀
兩省工作交流座談會 尹力講話 陳剛主持并講話
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陳剛主持并講話
青海格爾木南山口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工作有序推進
青海第一屆大學生生態(tài)文化與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落幕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擬推薦人選公示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坑门C幙椥腋H兆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重建安居 民心更暖
24H熱點
青海西寧:湟源縣將綠色理念“植”入青少年心間
青海西寧:大通縣首次人工馴化野生羊肚菌試種成功
全省率先!湟中供銷聯(lián)社的“三位一體”樣板
青海西寧市黨建引領“有訴必應馬上辦”機制創(chuàng)新工...
青海西寧市安全隱患舉報受理情況日報
變“上訪”為“下訪” 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28場激戰(zhàn)!西寧市第二屆足球聯(lián)賽燃爆夏日
前五個月青海省鋰電池出口同比增長60.1倍
西寧市政府黨組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
4歲男童意外斷指 醫(yī)警聯(lián)動緊急救治
熱點圖片
西寧市湟中區(qū)上空出現日暈奇觀
西寧市湟中區(qū)上空出...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京玉情滿懷 江源展新顏——北京對口支援玉樹工作綜述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總書記的話刻進了師生心里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
青海格爾木南山口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工作有序推進
青海格爾木南山口抽...
青海第一屆大學生生態(tài)文化與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落幕
青海第一屆大學生生...
青海省開展平安文旅工作 擦亮“山宗水源 大美青!逼放频咨
青海省開展平安文旅...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青海電力:匯聚新動能 賦能新發(fā)展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
2024第九屆中國·青海國際民族傳統(tǒng)射箭精英賽7月20日在剛察開弓
2024第九屆中國·青海...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海】措池村:用牛毛編織幸福日子

青海日報
2024-06-24 07:2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看氤卮澹河门C幙椥腋H兆

青海日報
2024-06-24 07:2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看氤卮澹河门C幙椥腋H兆

  • 2024-06-24 07:28:00
  • 來源:青海日報
微信圖片_20240624062626牧民們學習卡片織技術。受訪者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崱6月18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黃河源昆侖社區(qū)一間200多平方米的加工車間里,木梭機運轉發(fā)出“嘎吱、嘎吱”的響聲,紡織工人分工明確有序開展工作,剪牛毛、拈繩、編織、燙染……和許多加工工廠不同的是,這家工廠的工人以老人居多,他們雖已年過半百,但編織手藝卻個頂個地好。

  原來,黃河源昆侖社區(qū)的居民全部來自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xiāng)措池村。曲麻河鄉(xiāng)是三江源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域,措池村更是處于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藏羚羊和野牦牛棲息繁衍的重要區(qū)域。2006年,為響應國家生態(tài)移民政策,村里的部分牧民離開祖輩生活的草原,搬到了該社區(qū)定居。

  沒有了草場,牧民的生活就成了大問題。2016年,曲麻河鄉(xiāng)黨委書記多杰戰(zhàn)斗通過曲麻萊縣農牧局籌集25萬元扶貧資金,建立了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將村民家中的牛毛回收,手工編織成手鏈、圍巾、腰帶等,再通過網店進行出售。

  措池村黨支部書記更登介紹:“剛起步時,我們從牧民手里回收了3噸牛毛,試著做了400多床褥子,牧民的手藝沒得說,但我們不知道怎么把好東西賣出去。后來通過民政局幫忙,才有了第一筆14萬元的收益。再后來,在青海省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開設了微店,通過網絡打開了銷售渠道,慢慢收益也開始增加。”

  有了建立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的經驗,2020年,在村“兩委”助力下,又在黃河源昆侖社區(qū)成立了牛毛手工合作社,通過采取“黨支部+基地+平臺+牧戶”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帶動措池村脫貧不穩(wěn)定戶和突發(fā)嚴重困難戶增收。

  合作社運營期間,出現銷售下滑現象,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曲麻河鄉(xiāng)政府和三江源設計師聯(lián)盟推動,開始對措池村牧民進行手工培訓,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讓牧民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模式守護家園。

  “以前在牧區(qū)的時候,他們會編制馬具或者拋石繩,雖然有一定的編織基礎。但有的老人不識字,也不會算數,老師剛開始給他們教授編織技術時還是有一定難度。好在老師有耐心,牧民有毅力,現在他們各個‘身懷絕技’。”更登說。

  經過多年經營,如今,措池村的手工藝品已經不僅僅是圍巾、腰帶這么簡單,還設計出了相機背帶、手機掛繩、鑰匙扣等符合大眾需求的產品。有了好產品,再通過網店銷往全國各地。如今,合作社銷量逐年上升,2023年凈收入達32萬元。

  “合作社剛成立時我就在,已經干了快5年了。剛開始只會做一些簡單的,現在我們會根據顧客的需求進行編織。這兩年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訂單越來越多,大家每天都很忙,但很開心!”合作社工人昂文格萊一邊織圍巾一邊說。

  70歲的達杰高興地說:“合作社成立之后,村里給我安排了庫房管理員的工作,去年分紅我拿了2萬元,每天在合作社和村民說說笑笑,時不時找點活兒干,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措池村的牧民雖然離開了草原,但從祖輩傳承下來的編制黑帳篷的精湛手藝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增收路,找到了歸屬感。一件件樸實的手工制品承載著他們的美好愿景,使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在現代生活中得以不斷延續(xù)。

作者 王玉瑩 程宦寧
編輯:李家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