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片頭條
在高原一線錘煉作風 用融媒筆觸書寫時代
——寫在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發(fā)布時間:2025-11-09 08:42:54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當我們的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發(fā)回報道,筆端流淌的不僅是新聞事實,更是對“國之大者”的深刻感悟;

  當我們的記者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yè)高地的一線深入調研,肩上扛起的不僅是記錄使命,更是服務全省發(fā)展大局的責任擔當;

  當我們的記者運用融媒技術報道環(huán)青賽的激情瞬間,手中重塑的不僅是傳播形式,更是與萬千讀者雙向奔赴的對話方式;

  ……

  記者,一個平凡職業(yè),卻是時代風云的忠實記錄者。從紙筆到鍵盤,從版面到云端,這一年,職業(yè)外延持續(xù)拓展,傳播方式不斷迭代,我們始終在思考:如何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遠、更深入人心?如何讓主旋律報道既有思想高度,又接地氣、打動人心?如何將“走轉改”要求,內化為每一篇報道、每一天工作的行動自覺?

  一年來,帶著這些思考,我們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無論是凌晨的黃河源頭、清晨的草原牧場,還是車間里的流水線、社區(qū)中的議事廳,都留下了我們俯身傾聽、扎根采訪的身影。我們以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捕捉真實,讓筆墨緊跟時代,在一次次“走轉改”的實踐中,尋找著初心與創(chuàng)新的答案,讓主旋律報道在鮮活的現(xiàn)場中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在人民大會堂錄制短視頻。
青海日報“1號演播室”兩會面對面。

  以步履,見熱土

  “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人命關天。”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土地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具象為一位位新聞工作者“走轉改”的堅實足跡,凝結為一篇篇散發(fā)著高原氣息、跳動著時代脈搏的動人報道。

  “走”出新發(fā)現(xiàn),將新聞的刻度,從宏闊的版圖延伸到草原的深處——牦牛住進“陽光房”、放牧飛起無人機、產業(yè)年年見效益……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國營牧場的高新養(yǎng)殖綜合示范基地,記者程宦寧、余暉透過牧民仁增加措的生活變遷,敏銳捕捉到傳統(tǒng)牧業(yè)向現(xiàn)代養(yǎng)殖轉型的時代脈搏!斗拍辽“大轉彎”幸福日子“冒了尖”》的每個字里,流淌的不僅是對變革的見證,更是對時代前行的深沉致敬。

  “轉”出真擔當,在離現(xiàn)場最近的地方獲取新聞的價值——凌晨四時的龍羊湖畔,凜冽的寒風中,記者陸廣濤、洪玉杰的鏡頭定格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鎮(zhèn)后菊花村漁民沈海明一網網躍動的豐收。這不僅記錄著漁民沉甸甸的收入,更丈量著新聞人深入一線、追尋真相的精神高度。

  “改”出好文風,讓報道與群眾心聲同頻——記者的身影與牧民在風雪中并肩,當采訪的話筒與群眾的鄉(xiāng)音在田野里交融,《引大濟湟:為300多萬人口供水 讓100萬畝旱田解渴》的智慧光芒、《十年蝶變: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tài)新生》的堅守故事便自然流淌。這些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報道,正是文風轉變的最好詮釋。

  基層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

  從草原牧場的科技變革到湖畔漁村的豐收圖景,從風雪中的堅守初心到工作室的創(chuàng)新突破,我們以“走轉改”踐行新聞使命,用專業(yè)擔當回應時代關切,每一步前行都鐫刻著扎根青海的堅守,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凝聚著服務群眾的初心。而這份在實踐中淬煉的初心與擔當,就寫在我們走過的每一段路上,寫在我們寫下的每一行字里,寫在我們與這片土地同頻共振的每一次心跳中。

  面對“深度缺失”的感嘆,我們用《青報觀察》的扎實調研證明,蹲點沉潛仍是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職業(yè)本色;回應“流量至上”的質疑,我們以“1號演播室”的實踐宣告,優(yōu)質內容永遠是媒體的立身之本;堅持“內容為王”的信念,“政前方”“暢想”“青游記”等工作室各展所長,讓專業(yè)報道在多元表達中煥發(fā)新的活力。

本報記者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村民家中了解積石山6.2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縣域經濟發(fā)展調研行中記者化身手工藝匠人,體驗藏黑陶制作。

  以微觀,見大勢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職業(yè)記者何為?

  答案,寫在重大主題報道專欄《江源近觀》里。當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zhèn)的龍牙白菜葉尖晨露未晞,記者王臻、王菲菲已經跟著互助光盛蔬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雷延余走進田間,記錄下“青字號”冷涼蔬菜如何“翻山越嶺出高原”,讓“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這一重大主題,化作冷鏈車上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答案,寫在“家住黃河源”系列融媒體報道中。報道組歷時38天,行程覆蓋沿黃河青海段16縣。記者們深入黃河源頭及沿岸保護與發(fā)展一線,聚焦常年守護河源的生態(tài)管護員、見證生態(tài)變遷的牧民、投身綠色產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以及沿黃各縣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讓黃河青海流域生態(tài)的整體改善與高質量發(fā)展這一宏大主題,在一張張笑臉、一縷縷晨光中變得可感可觸。

  答案,寫在“打造‘高地’建設‘四地’蹲點調研”系列報道里。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的茶卡鹽湖,記者羋嶠沒有停留在“浩瀚如海”的宏觀描述,在她的記錄下,這顆大青鹽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身份革命”。一顆大青鹽的“72變”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鹽業(yè)的邊界,更在鄉(xiāng)村振興與產業(yè)升級的交響曲中,奏響了高原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又一強音。

  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價值的塑造、共識的凝聚。它要求我們既要有見證歷史的深度,又要有回應時代的銳度,更要有溫暖人心的溫度。

  從記者深入一線的敏銳捕捉,到編輯精益求精的精心打磨;從評論員高屋建瓴的深刻闡釋,到校對一絲不茍的字斟句酌——正是每一個崗位的恪盡職守、密切協(xié)作,才實現(xiàn)了對全省中心工作的全鏈條把握、全方位解讀、全媒體呈現(xiàn)。我們以堅定的政治站位詮釋忠誠,用扎實的職業(yè)素養(yǎng)彰顯擔當,在高原大地上敲響了時代最強的“定音鼓”,用心用情用力書寫著不負人民、不負時代的精彩答卷。

本報記者在黃河源頭開展“家住黃河源”融媒體采訪。
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記錄全國人大代表履職風采。

  以融合,見新境

  從三江源頭的堅守故事到黃河沿岸的生態(tài)畫卷,從文字報道的深度挖掘到融媒產品的創(chuàng)新表達,這些成果的背后,離不開媒體融合改革賦予的全新動能,正是這場深刻變革,讓優(yōu)質內容得以突破傳播邊界、煥發(fā)出更強的生命力。

  這場變革,遠不止于成立一個“融媒體報道指揮中心”。

  它意味著,記者王十梅不再僅僅交付一篇文字稿,而是獨立完成一件從策劃、出鏡到剪輯的融媒體產品,讓報道以更立體的形態(tài)直抵人心。作為專刊副刊中心記者,今年她繼續(xù)聚焦青海人文、歷史與文學藝術,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作出《青海方言詞匯》系列海報、《節(jié)氣志》系列視頻等特色產品,讓青海文化通過多元載體更鮮活地傳遞給大眾。

  它意味著,“格桑花”融媒工作室以“移動傳播、視頻傳播、社交傳播”為核心抓手,采用“視頻+圖文”的交互融合呈現(xiàn)形式,聚焦生態(tài)保護、文化旅游、民族團結、國際交流等核心領域深耕細作。通過在傳播載體上全面覆蓋中文、英文、日語等語言,對接不同受眾的閱讀習慣,讓青海聲音傳得更遠。

  它意味著,美術編輯李樹婷開始嘗試讓嚴肅的新聞同樣擁有驚艷的視覺表達。在“我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中,她嘗試將傳統(tǒng)水墨藝術與手繪+AI技術結合,主動挖掘地域文化、非遺技藝等元素,將其數(shù)字化、符號化,融入新聞視覺體系,讓版面既有文化辨識度,又具現(xiàn)代藝術張力,打破傳統(tǒng)新聞版面的視覺慣性。

  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系統(tǒng)性變革的一個個縮影:它鐫刻在每一位記者被重塑的技能包里,體現(xiàn)在每一篇報道被精心規(guī)劃的傳播路徑上,更融入了我們觀察時代、講述故事的全新思維方式。

  又一個記者節(jié)過去了,時間從未改變記錄的意義。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稱多縣,通天河奔騰東流,載著千年雪山的記憶。記者馬振東逆流而上,在稀薄的空氣里,記錄下援青醫(yī)生們用仁心筑起的生命防線。

  當“500座便民橋惠及30萬農牧民”的喜訊從屏幕上躍出,評論員楊燕玲推卷沉思——這不僅是一則政績新聞,更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描繪著那些即將被連接起來的生活與希望。

  而在編輯出版中心,星光隱去,晨光鋪展。編輯綻娟合上最后一版清樣,將油墨的余溫留給這座即將醒來的城市。她的夜晚,是為了讓千萬人的清晨,能以一份嚴謹、溫暖、厚重的報紙開始。

  我們致敬那些在基層一線將“四力”融入血脈的“青報人”。是你們,讓新聞的根系,深扎于青海最肥沃的土壤。

  我們致敬那些在變革浪潮中敢為人先的“青報人”。你們是瞭望者,更是劃槳人,在時代的激流中,為主流聲音開拓出嶄新的航道。

  我們致敬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將理想鑄成豐碑的“青報人”。是你們日復一日的堅守,讓每一篇報道都成為了歷史的底稿,每一次發(fā)聲都回響著時代的和聲。

  今天,我們致敬的不僅是記者,更是一種薪火相傳、向光而行的精神。

  我們深知,筆下有千鈞,一頭連著黨和國家的重托,一頭系著千家萬戶的悲歡;鏡頭亦有情,既要對準壯闊的山河,也需凝視平凡的煙火。

  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繼續(xù)這場偉大的記錄。因為我們堅信:筆在,則真實永存;人在,則歷史長青。

  今天,我們整裝再出發(fā)。

 。▉碓矗呵嗪H請螅

推薦閱讀
省委召開專題會議 吳曉軍主持 羅東川出席
2025省委議消會議召開 吳曉軍講話 羅東川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關于2025年青海省期刊重點專欄推薦結果的公示
關于“大美青海云”三級等保測評項目的詢價公告
綜藝《種地吧》帶火囊謙特產
青海西寧市創(chuàng)新機制推進孤獨癥兒童關愛行動
24H熱點
青!00后”小將全運會首秀實現(xiàn)預期目標
薪火相傳擔使命 筆耕不輟赴新程
青海女子公路自行車隊取得全運會最好成績
【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創(chuàng)新服務暖人心 讓幸福感在...
青海元素“點睛”,旅游冰箱貼受追捧
【青!皟缮健贝鹁怼恳簧讲貎缮 古城披新衣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駐村9年,讓深山牧業(yè)村...
不悔青春又四年——青海男子公路自行車隊賽前訓練見聞
【進博會青海進行時】進博“青”香引客來 高原好物...
【輝煌“十四五” 改革譜新篇·說說這五年】一碗面...
熱點圖片
綜藝《種地吧》帶火囊謙特產
綜藝《種地吧》帶火...
在高原一線錘煉作風 用融媒筆觸書寫時代——寫在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
在高原一線錘煉作風 ...
“賞非遺”——河湟非遺“十大場景”沉浸式體驗活動精彩啟幕
“賞非遺”——河湟...
藏鄉(xiāng)草原上的“法治傳聲筒”
藏鄉(xiāng)草原上的“法治...
西北地區(qū)象棋圍棋邀請賽開賽
西北地區(qū)象棋圍棋邀...
【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創(chuàng)新服務暖人心 讓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四中全會精神在基...
青海女子公路自行車隊取得全運會最好成績
青海女子公路自行車...
薪火相傳擔使命 筆耕不輟赴新程
薪火相傳擔使命 筆耕...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在高原一線錘煉作風 用融媒筆觸書寫時代
——寫在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

青海日報
2025-11-09 08:4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在高原一線錘煉作風 用融媒筆觸書寫時代
——寫在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

青海日報
2025-11-09 08:4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在高原一線錘煉作風 用融媒筆觸書寫時代
——寫在第26個中國記者節(jié)

  • 2025-11-09 08:42:54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當我們的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發(fā)回報道,筆端流淌的不僅是新聞事實,更是對“國之大者”的深刻感悟;

  當我們的記者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yè)高地的一線深入調研,肩上扛起的不僅是記錄使命,更是服務全省發(fā)展大局的責任擔當;

  當我們的記者運用融媒技術報道環(huán)青賽的激情瞬間,手中重塑的不僅是傳播形式,更是與萬千讀者雙向奔赴的對話方式;

  ……

  記者,一個平凡職業(yè),卻是時代風云的忠實記錄者。從紙筆到鍵盤,從版面到云端,這一年,職業(yè)外延持續(xù)拓展,傳播方式不斷迭代,我們始終在思考:如何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遠、更深入人心?如何讓主旋律報道既有思想高度,又接地氣、打動人心?如何將“走轉改”要求,內化為每一篇報道、每一天工作的行動自覺?

  一年來,帶著這些思考,我們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無論是凌晨的黃河源頭、清晨的草原牧場,還是車間里的流水線、社區(qū)中的議事廳,都留下了我們俯身傾聽、扎根采訪的身影。我們以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捕捉真實,讓筆墨緊跟時代,在一次次“走轉改”的實踐中,尋找著初心與創(chuàng)新的答案,讓主旋律報道在鮮活的現(xiàn)場中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在人民大會堂錄制短視頻。
青海日報“1號演播室”兩會面對面。

  以步履,見熱土

  “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人命關天。”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土地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具象為一位位新聞工作者“走轉改”的堅實足跡,凝結為一篇篇散發(fā)著高原氣息、跳動著時代脈搏的動人報道。

  “走”出新發(fā)現(xiàn),將新聞的刻度,從宏闊的版圖延伸到草原的深處——牦牛住進“陽光房”、放牧飛起無人機、產業(yè)年年見效益……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國營牧場的高新養(yǎng)殖綜合示范基地,記者程宦寧、余暉透過牧民仁增加措的生活變遷,敏銳捕捉到傳統(tǒng)牧業(yè)向現(xiàn)代養(yǎng)殖轉型的時代脈搏!斗拍辽“大轉彎”幸福日子“冒了尖”》的每個字里,流淌的不僅是對變革的見證,更是對時代前行的深沉致敬。

  “轉”出真擔當,在離現(xiàn)場最近的地方獲取新聞的價值——凌晨四時的龍羊湖畔,凜冽的寒風中,記者陸廣濤、洪玉杰的鏡頭定格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鎮(zhèn)后菊花村漁民沈海明一網網躍動的豐收。這不僅記錄著漁民沉甸甸的收入,更丈量著新聞人深入一線、追尋真相的精神高度。

  “改”出好文風,讓報道與群眾心聲同頻——記者的身影與牧民在風雪中并肩,當采訪的話筒與群眾的鄉(xiāng)音在田野里交融,《引大濟湟:為300多萬人口供水 讓100萬畝旱田解渴》的智慧光芒、《十年蝶變: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tài)新生》的堅守故事便自然流淌。這些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報道,正是文風轉變的最好詮釋。

  基層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

  從草原牧場的科技變革到湖畔漁村的豐收圖景,從風雪中的堅守初心到工作室的創(chuàng)新突破,我們以“走轉改”踐行新聞使命,用專業(yè)擔當回應時代關切,每一步前行都鐫刻著扎根青海的堅守,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凝聚著服務群眾的初心。而這份在實踐中淬煉的初心與擔當,就寫在我們走過的每一段路上,寫在我們寫下的每一行字里,寫在我們與這片土地同頻共振的每一次心跳中。

  面對“深度缺失”的感嘆,我們用《青報觀察》的扎實調研證明,蹲點沉潛仍是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職業(yè)本色;回應“流量至上”的質疑,我們以“1號演播室”的實踐宣告,優(yōu)質內容永遠是媒體的立身之本;堅持“內容為王”的信念,“政前方”“暢想”“青游記”等工作室各展所長,讓專業(yè)報道在多元表達中煥發(fā)新的活力。

本報記者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村民家中了解積石山6.2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縣域經濟發(fā)展調研行中記者化身手工藝匠人,體驗藏黑陶制作。

  以微觀,見大勢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職業(yè)記者何為?

  答案,寫在重大主題報道專欄《江源近觀》里。當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zhèn)的龍牙白菜葉尖晨露未晞,記者王臻、王菲菲已經跟著互助光盛蔬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雷延余走進田間,記錄下“青字號”冷涼蔬菜如何“翻山越嶺出高原”,讓“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這一重大主題,化作冷鏈車上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答案,寫在“家住黃河源”系列融媒體報道中。報道組歷時38天,行程覆蓋沿黃河青海段16縣。記者們深入黃河源頭及沿岸保護與發(fā)展一線,聚焦常年守護河源的生態(tài)管護員、見證生態(tài)變遷的牧民、投身綠色產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以及沿黃各縣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讓黃河青海流域生態(tài)的整體改善與高質量發(fā)展這一宏大主題,在一張張笑臉、一縷縷晨光中變得可感可觸。

  答案,寫在“打造‘高地’建設‘四地’蹲點調研”系列報道里。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的茶卡鹽湖,記者羋嶠沒有停留在“浩瀚如海”的宏觀描述,在她的記錄下,這顆大青鹽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身份革命”。一顆大青鹽的“72變”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鹽業(yè)的邊界,更在鄉(xiāng)村振興與產業(yè)升級的交響曲中,奏響了高原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又一強音。

  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價值的塑造、共識的凝聚。它要求我們既要有見證歷史的深度,又要有回應時代的銳度,更要有溫暖人心的溫度。

  從記者深入一線的敏銳捕捉,到編輯精益求精的精心打磨;從評論員高屋建瓴的深刻闡釋,到校對一絲不茍的字斟句酌——正是每一個崗位的恪盡職守、密切協(xié)作,才實現(xiàn)了對全省中心工作的全鏈條把握、全方位解讀、全媒體呈現(xiàn)。我們以堅定的政治站位詮釋忠誠,用扎實的職業(yè)素養(yǎng)彰顯擔當,在高原大地上敲響了時代最強的“定音鼓”,用心用情用力書寫著不負人民、不負時代的精彩答卷。

本報記者在黃河源頭開展“家住黃河源”融媒體采訪。
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記錄全國人大代表履職風采。

  以融合,見新境

  從三江源頭的堅守故事到黃河沿岸的生態(tài)畫卷,從文字報道的深度挖掘到融媒產品的創(chuàng)新表達,這些成果的背后,離不開媒體融合改革賦予的全新動能,正是這場深刻變革,讓優(yōu)質內容得以突破傳播邊界、煥發(fā)出更強的生命力。

  這場變革,遠不止于成立一個“融媒體報道指揮中心”。

  它意味著,記者王十梅不再僅僅交付一篇文字稿,而是獨立完成一件從策劃、出鏡到剪輯的融媒體產品,讓報道以更立體的形態(tài)直抵人心。作為?笨行挠浾撸衲晁^續(xù)聚焦青海人文、歷史與文學藝術,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作出《青海方言詞匯》系列海報、《節(jié)氣志》系列視頻等特色產品,讓青海文化通過多元載體更鮮活地傳遞給大眾。

  它意味著,“格;”融媒工作室以“移動傳播、視頻傳播、社交傳播”為核心抓手,采用“視頻+圖文”的交互融合呈現(xiàn)形式,聚焦生態(tài)保護、文化旅游、民族團結、國際交流等核心領域深耕細作。通過在傳播載體上全面覆蓋中文、英文、日語等語言,對接不同受眾的閱讀習慣,讓青海聲音傳得更遠。

  它意味著,美術編輯李樹婷開始嘗試讓嚴肅的新聞同樣擁有驚艷的視覺表達。在“我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中,她嘗試將傳統(tǒng)水墨藝術與手繪+AI技術結合,主動挖掘地域文化、非遺技藝等元素,將其數(shù)字化、符號化,融入新聞視覺體系,讓版面既有文化辨識度,又具現(xiàn)代藝術張力,打破傳統(tǒng)新聞版面的視覺慣性。

  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系統(tǒng)性變革的一個個縮影:它鐫刻在每一位記者被重塑的技能包里,體現(xiàn)在每一篇報道被精心規(guī)劃的傳播路徑上,更融入了我們觀察時代、講述故事的全新思維方式。

  又一個記者節(jié)過去了,時間從未改變記錄的意義。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稱多縣,通天河奔騰東流,載著千年雪山的記憶。記者馬振東逆流而上,在稀薄的空氣里,記錄下援青醫(yī)生們用仁心筑起的生命防線。

  當“500座便民橋惠及30萬農牧民”的喜訊從屏幕上躍出,評論員楊燕玲推卷沉思——這不僅是一則政績新聞,更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描繪著那些即將被連接起來的生活與希望。

  而在編輯出版中心,星光隱去,晨光鋪展。編輯綻娟合上最后一版清樣,將油墨的余溫留給這座即將醒來的城市。她的夜晚,是為了讓千萬人的清晨,能以一份嚴謹、溫暖、厚重的報紙開始。

  我們致敬那些在基層一線將“四力”融入血脈的“青報人”。是你們,讓新聞的根系,深扎于青海最肥沃的土壤。

  我們致敬那些在變革浪潮中敢為人先的“青報人”。你們是瞭望者,更是劃槳人,在時代的激流中,為主流聲音開拓出嶄新的航道。

  我們致敬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將理想鑄成豐碑的“青報人”。是你們日復一日的堅守,讓每一篇報道都成為了歷史的底稿,每一次發(fā)聲都回響著時代的和聲。

  今天,我們致敬的不僅是記者,更是一種薪火相傳、向光而行的精神。

  我們深知,筆下有千鈞,一頭連著黨和國家的重托,一頭系著千家萬戶的悲歡;鏡頭亦有情,既要對準壯闊的山河,也需凝視平凡的煙火。

  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繼續(xù)這場偉大的記錄。因為我們堅信:筆在,則真實永存;人在,則歷史長青。

  今天,我們整裝再出發(fā)。

 。▉碓矗呵嗪H請螅

作者 咸文靜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