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片頭條
【文化中國行】指尖上的傳承:張吉祥讓絨毛畫復活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王菲
發(fā)布時間:2025-09-15 09:25:53
編輯:黨成恩
1

張吉祥介紹絨毛畫《山居圖》的制作過程。

2

絨毛畫。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起初,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非遺絨毛畫的代表性傳承人張吉祥只是被絨毛畫的獨特質感所吸引,當他真正開始嘗試制作時,才發(fā)現這并非易事。不明制作工序、材料難尋、作品被蟲蛀毀……20多年間,他潛心鉆研絨毛畫的制作工藝,從摸索到創(chuàng)新,最終他讓這門瀕臨消失的小眾藝術重新煥發(fā)光彩。

  “絨毛畫是以動物絨毛為主要制作材料,經過清洗、防蟲和染色處理,制作中根據草圖畫面色彩,選擇絨毛撕理、剪裁,借助工具粘貼于布、板或紙面上表現完整畫面,以絨毛的蓬松度與肌理感,還原物體的真實觸感,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繪畫平面表達的工藝畫種。”張吉祥說。

  56歲的張吉祥是甘肅省通渭縣人,2000年他從部隊轉業(yè)后被安置到尖扎縣文化部門,成為一名群眾文藝工作者。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吉祥在西寧民間工藝美術大廈發(fā)現一幅特別眼熟的《牦奔圖》,他走近畫作仔細端詳,右下角標注“絨毛畫”字樣。這是張吉祥第一次見到絨毛畫,他驚訝又好奇,被絨毛畫的美所震撼,在畫作前駐足良久、凝神瞻仰,心里萌生了創(chuàng)作絨毛畫的念頭。

  心動不如行動,返回尖扎后,張吉祥動手備材,摸索制作。牛毛、羊毛、宣紙……看著工作臺上散落著各種材料,張吉祥不知從何下手。該用什么樣的膠水才能把絨毛粘貼在紙面上?制作工序有哪些?該選什么樣的毛,如何搭配?諸多問題不僅沒有讓張吉祥退縮,反而激起了他的興趣。

  經過數日摸索后,一幅絨毛畫作呈現在張吉祥眼前,細觀效果,他頗為滿意。首批絨毛畫制作完成,張吉祥滿心歡喜?梢荒旰,他發(fā)現絨毛畫被蟲蛀毀。痛心之余,他并未放棄,反而開始埋頭研究防蟲工藝,并改進裝裱技術。

  歷經20多年的探索和鉆研,張吉祥讓這項技藝“復活”。以山水、鳥獸、花草為題材,張吉祥制作了300余幅絨毛畫。手藝慢慢熟練了,可新的難題又冒出來了——知道絨毛畫創(chuàng)作的人太少了。為了讓絨毛畫被更多人所熟知,張吉祥曾參加各類展示展覽10余次。平時,他還會在快手、抖音等網絡平臺發(fā)布絨毛畫作品,吸引更多人觀看。

  9月6日,記者來到尖扎縣游客服務中心一樓的絨毛畫展廳,看到四面墻壁上懸掛著絨毛畫作品。遠遠望去,宛如油畫或水墨畫,走近一看,發(fā)現這些畫作原來是以動物絨毛為創(chuàng)作材料。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名為《山居圖》的絨毛畫。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吉祥透露,代表作《山居圖》是他耗時最長的一幅作品,從構思到完成歷時20多天。該畫作以層巒疊嶂的山嶺為主題,畫作采用色彩豐富的多種動物絨毛完成。

  絨毛畫雖說是青海民間首創(chuàng)工藝,但目前仍屬于小眾藝術,大多青海本土人并不知道,絨毛畫創(chuàng)作者和從業(yè)者更是寥寥無幾,文化市場也很難見到絨毛畫作品,這項民間藝術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如何讓絨毛畫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一方面,張吉祥積極培養(yǎng)社會人員學習技藝。目前,尖扎縣域內學徒石曉霞、康海榮、劉鳳蓮、張浩洋等10余人掌握了這項技藝。另一方面,張吉祥試著創(chuàng)新絨毛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張吉祥在表現藏族文化元素時,參考藏族傳統(tǒng)服飾、建筑等色彩和造型特點,將其巧妙地融入絨毛畫中,讓作品不僅具有藝術美感,更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創(chuàng)作用材上,由牛羊絨毛拓展到色彩較多的各類動物可用絨毛、羽毛,使其畫面色彩更為豐富,極具立體效果,風格更加獨特。

  2022年,絨毛畫被列入尖扎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5年9月,被尖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列入申報黃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如今,尖扎縣積極探索非遺保護與傳承新途徑,為非遺絨毛畫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幫助。”張吉祥說,他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絨毛畫,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和發(fā)展非遺的隊伍中來,讓這門民間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碓矗何骱6际袌螅

推薦閱讀
吳曉軍羅東川拜會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
羅東川率團赴北京市考察重點企業(yè)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員考核面試公告
青海省國防動員辦公室關于試鳴防空警報的公告
青海西寧城西區(qū)兩大科創(chuàng)平臺落地揭牌
大通縣:海拔2800米的山村迎來學生專線公交
24H熱點
“全球智鏈生態(tài)圈”破圈了!數智伊利成“AI+”...
聯盟共建 青海省7個區(qū)縣攜手共譜“民族團結曲”
青海:超13億元勞務收入背后的“互助密碼”
跨越2500公里的詩意對話 海子詩歌季兩地同步啟動
【相約2025大美青海高原馬拉松賽】2萬名全國各地跑...
【家住黃河源】黃河源頭的“羊”光大道
【服貿會·青海進行時】一縷青海風 正往遠方吹——2...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白族銀匠敲出...
雪豹主題郵局亮相西寧街頭
為打造國際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出謀劃策”——省政協...
熱點圖片
高原上的馬拉松,激情似火!
高原上的馬拉松,激...
“沉睡”的土地煥發(fā)生機結出“致富果”
“沉睡”的土地煥發(fā)...
直擊高原最美賽道:跑過西寧 愛上西寧——2025大美青海高原馬拉松今日開賽
直擊高原最美賽道:...
【家住黃河源】黃河岸邊的動物朋友們
【家住黃河源】黃河...
愿為熱愛赴山!2025“兩個博覽會”玉樹鍋莊舞展演團隊素描
愿為熱愛赴山!2...
【服貿會·青海進行時】煙火添色服貿 機遇潮涌首鋼——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一線見聞
【服貿會·青海進行時...
【大美青!じ咴闱颉抗ナ丶?zhèn),平局!——第二屆“青超聯賽”第十三輪西寧主場見? border=
【大美青!じ咴闱...
【大美青!じ咴闱颉縿怕媒讳h,精彩!——第二屆“青超聯賽”第十三輪果洛主場見聞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指尖上的傳承:張吉祥讓絨毛畫復活

西海都市報
2025-09-15 09:2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指尖上的傳承:張吉祥讓絨毛畫復活

西海都市報
2025-09-15 09:2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指尖上的傳承:張吉祥讓絨毛畫復活

  • 2025-09-15 09:25:53
  • 來源:西海都市報
1

張吉祥介紹絨毛畫《山居圖》的制作過程。

2

絨毛畫。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起初,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非遺絨毛畫的代表性傳承人張吉祥只是被絨毛畫的獨特質感所吸引,當他真正開始嘗試制作時,才發(fā)現這并非易事。不明制作工序、材料難尋、作品被蟲蛀毀……20多年間,他潛心鉆研絨毛畫的制作工藝,從摸索到創(chuàng)新,最終他讓這門瀕臨消失的小眾藝術重新煥發(fā)光彩。

  “絨毛畫是以動物絨毛為主要制作材料,經過清洗、防蟲和染色處理,制作中根據草圖畫面色彩,選擇絨毛撕理、剪裁,借助工具粘貼于布、板或紙面上表現完整畫面,以絨毛的蓬松度與肌理感,還原物體的真實觸感,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繪畫平面表達的工藝畫種。”張吉祥說。

  56歲的張吉祥是甘肅省通渭縣人,2000年他從部隊轉業(yè)后被安置到尖扎縣文化部門,成為一名群眾文藝工作者。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吉祥在西寧民間工藝美術大廈發(fā)現一幅特別眼熟的《牦奔圖》,他走近畫作仔細端詳,右下角標注“絨毛畫”字樣。這是張吉祥第一次見到絨毛畫,他驚訝又好奇,被絨毛畫的美所震撼,在畫作前駐足良久、凝神瞻仰,心里萌生了創(chuàng)作絨毛畫的念頭。

  心動不如行動,返回尖扎后,張吉祥動手備材,摸索制作。牛毛、羊毛、宣紙……看著工作臺上散落著各種材料,張吉祥不知從何下手。該用什么樣的膠水才能把絨毛粘貼在紙面上?制作工序有哪些?該選什么樣的毛,如何搭配?諸多問題不僅沒有讓張吉祥退縮,反而激起了他的興趣。

  經過數日摸索后,一幅絨毛畫作呈現在張吉祥眼前,細觀效果,他頗為滿意。首批絨毛畫制作完成,張吉祥滿心歡喜?梢荒旰,他發(fā)現絨毛畫被蟲蛀毀。痛心之余,他并未放棄,反而開始埋頭研究防蟲工藝,并改進裝裱技術。

  歷經20多年的探索和鉆研,張吉祥讓這項技藝“復活”。以山水、鳥獸、花草為題材,張吉祥制作了300余幅絨毛畫。手藝慢慢熟練了,可新的難題又冒出來了——知道絨毛畫創(chuàng)作的人太少了。為了讓絨毛畫被更多人所熟知,張吉祥曾參加各類展示展覽10余次。平時,他還會在快手、抖音等網絡平臺發(fā)布絨毛畫作品,吸引更多人觀看。

  9月6日,記者來到尖扎縣游客服務中心一樓的絨毛畫展廳,看到四面墻壁上懸掛著絨毛畫作品。遠遠望去,宛如油畫或水墨畫,走近一看,發(fā)現這些畫作原來是以動物絨毛為創(chuàng)作材料。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名為《山居圖》的絨毛畫。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吉祥透露,代表作《山居圖》是他耗時最長的一幅作品,從構思到完成歷時20多天。該畫作以層巒疊嶂的山嶺為主題,畫作采用色彩豐富的多種動物絨毛完成。

  絨毛畫雖說是青海民間首創(chuàng)工藝,但目前仍屬于小眾藝術,大多青海本土人并不知道,絨毛畫創(chuàng)作者和從業(yè)者更是寥寥無幾,文化市場也很難見到絨毛畫作品,這項民間藝術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如何讓絨毛畫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一方面,張吉祥積極培養(yǎng)社會人員學習技藝。目前,尖扎縣域內學徒石曉霞、康海榮、劉鳳蓮、張浩洋等10余人掌握了這項技藝。另一方面,張吉祥試著創(chuàng)新絨毛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張吉祥在表現藏族文化元素時,參考藏族傳統(tǒng)服飾、建筑等色彩和造型特點,將其巧妙地融入絨毛畫中,讓作品不僅具有藝術美感,更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創(chuàng)作用材上,由牛羊絨毛拓展到色彩較多的各類動物可用絨毛、羽毛,使其畫面色彩更為豐富,極具立體效果,風格更加獨特。

  2022年,絨毛畫被列入尖扎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5年9月,被尖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列入申報黃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如今,尖扎縣積極探索非遺保護與傳承新途徑,為非遺絨毛畫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幫助。”張吉祥說,他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絨毛畫,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和發(fā)展非遺的隊伍中來,讓這門民間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 王菲
編輯:黨成恩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